一石激起千層浪,上周證監會關于“醞釀對新股申購制度進行變革,以提高散戶中簽率的消息”甫一傳出,立刻引發業界對于銀行及其他機構打新理財產品的擔憂。
多位券商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去年曾經風光無限的打新理財產品,在今年以來收益率已大幅萎縮甚至不及定存利率的情況下,已經陷入了“雞肋”境地。如果新股申購制度進行變革,將進一步令其“雪上加霜”,從而不得不面臨退市風險。“雖然證監會并未明確采取怎樣的變革方式,但散戶中簽率一旦提升,打新產品旨在集合資金量提升中簽率的方式將優勢不再,更不要提這些產品還要從微薄業績中收取超過一成的管理費。”
收益急劇萎縮逼近定存利率
申銀萬國分析師林瑾指出,今年以來截至4月底,新股網上申購累計收益率僅有2.1%,年化收益率相當于僅有5.2%。“與去年16%的年化收益率相比,這連1/3的水平還不到,剔除印花稅和傭金等交易成本后,收益率并不樂觀。”
打新產品收益率嚴重萎縮,令投資者對此類產品的興趣越來越小,銀行推出產品的積極性也大受挫折。記者在招行和工行網站看到,在3月份金鉬股份和紫金礦業兩只大盤股發行的情況下,兩家銀行只針對紫金礦業推出了相應的單項打新股理財計劃。相比較而言,浦發銀行仍堅持推出了“金鉬股份新股申購直通車”業務,但日前其網站公告顯示,參與該項業務的客戶僅獲得0.0826%的收益率,年化收益不足3.5%,還沒有1年期4.14%的定存利率高。
福州某銀行于今年1月份推出的一款打新產品,2月份的當月年化收益為5.72%,3月份的當月年化收益竟然倒退到4.68%。“這主要是因為從3月份開始的一個月時間內,滬深兩市沒有發一只新股,在累計收益幾乎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年化收益自然也就下滑了。”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解釋。
林瑾分析指出,新股發行數量銳減、大盤股資源稀缺、中簽率大幅下降,是新股申購收益率急劇萎縮的三大“攔路虎”。據統計,2007年滬深兩市共有123只新股上市,今年以來滬深兩市在近5個月時間內只有27只新股上市,其中大盤股只有4只。在新股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卻有大量的資金涌入一級市場,令新股網上中簽率從去年的平均0.30%大幅下降到今年以來的0.15%,相當于下滑了一半的水平。
制度變革令大資金優勢不再
在收益率急劇萎縮的情況下,興業銀行、中興銀行等為了爭取客戶,不約而同地都對打新產品的管理費率進行優惠,并將單一打新產品改良成為增強型理財產品。除卻在一級市場申購新股外,資金閑置期間還可參與債券和可轉換債券的投資,也可用于銀行間市場、貨幣市場基金、交易所債券和銀行存款等。“但由于單個資產收益率偏低,如在理財產品中配置比重較小,對于整體收益率貢獻度不高,因此該類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也將有限。”上海一家券商研究員告訴記者,這種改良型的打新理財產品前景也不樂觀。
該研究員稱,尤其是一旦通過變革新股申購制度提高散戶中簽率,將直接導致集合資金打新股的方式失去意義,對散戶也不再具有吸引力,相當于打新產品將失去生存的土壤。“換句話說,散戶不用再抱團取暖,而是通過自力更生的方式參與新股申購。由于不用繳納資金管理費或業績提成,收益率很可能會比打新理財產品高。”目前,幾乎所有銀行對打新產品的業績提成都在10%以上,較高的甚至高達15%-20%。
該研究員指出,銀行或其他機構的單一打新理財產品將面臨退市風險,這從香港市場也可窺見一斑。據了解,在香港這個散戶中簽率較高的市場上,單一以“打新股”為主題的理財產品并不存在,“打新股”只是作為理財產品眾多收益點中的一個部分存在,很可能這就是內地理財市場的未來。(記者程滿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