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疲憊
從經濟降溫到取暖“過冬”
牛熊轉換總是那么讓人無法捉摸,這世界變化之快,讓小散們難以適應:剛剛說要跑贏CPI,卻發現要準備過冬了。
1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CPI指數較上年同期增長2.4%,增速在人民幣暫緩升值和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繼續大幅減緩,并且終結了中國此前連續23個月負利率的局面。
“沒想到,剛送走通脹,又迎來通縮。這世界變化太快,上半年還沒跑贏CPI,下半年卻要備寒衣過冬。”每天擠地鐵上下班的工薪族張憶新對記者抱怨著。
上半年,一月邁過一個高檻的CPI讓人揪心。“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贏CPI!”這句流行口號成了張憶新2008年理財的一個目標。正當他不斷尋找各種高收益理財怪招的時候,風向突然發生了轉變。
如今,12月份通脹繼續回落,明年一季度或為負值。低CPI的運行讓央行不斷降息,低利率又造成銀行理財產品的低收益。
張憶新發現,剛剛結束的一期90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5.7%年化收益率。可大降息之后,現在半年期產品的收益率都已經跌破了4%。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帶來陣陣寒意,媒體和專家又開始忙著教大家怎么應對經濟寒冬。
不過張憶新說,盡管經濟寒冬來了,他還是喜歡現在的日子。“畢竟CPI低了還是好,你比如說,豬肉便宜了,米面便宜了,食用油也降價了不少。”
4
憤怒
理財產品≠保本投資
從年初的結構性產品“零收益”風波,到后來的境外投資產品折戟沉沙、慘遭腰斬,2008年的銀行理財,讓很多投資者第一次認識到:原來銀行理財產品并不等于銀行儲蓄,不是穩賺不賠。
收益居然為零!——2008年初,一款名為“匯理財”的零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隨后,接二連三的銀行理財產品爆出“丑聞”:運作一年甚至更久最終沒有收益乃至為負收益,甚而被指斥為偽結構產品。接著掛鉤澳元卻遭遇匯率阻擊,QDII更是海外折戟。
去年以來,QDII產品的收益虧損率達到60%以上,可算所有銀行理財產品中虧損率最高的一類。而在外匯理財產品領域,最具戲劇性的當屬澳元。
“上半年它還是收益冠軍,我剛剛換了5000澳元買了理財產品。可7月份沒一個月,兌美元的匯率就下跌了近40%!”楊娟女士帶著哭腔說,不到4個月時間——就跌回到2003年初的水平。更慘的是,有產品因為觸發終止合約而提前清盤。
2008年理財產品的“收益門”,最終將銀行理財穩賺不賠的面紗徹底撕去。
“銀行理財師那么熱情地推薦,我的大腦已經不聽使喚了,而且還有很多人搶購。”因零收益曾投訴銀行的投資者于小姐說出了她購買產品時的心情和理由。
而銀行業人士也多次叫屈:銀行理財產品不是存款,為什么這么多人就認定銀行理財就一定要賺錢呢?
原來,銀行理財產品并不等于保本投資——又一個用金錢的損失換來的理財真經。
但是記者也發現,低風險的債券和資產管理型理財產品卻始終能夠帶來正回報。不僅打新股的錢可以賺,債券投資的錢也可以賺,固定收益類的錢還可以賺。投資者于小姐承認:對風險的忽視和對銀行的過于信任也是投資者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