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五一”黃金周,對“十一”黃金周將產生何種影響?這是今年節假日假期調整以來來眾說紛紜的熱點。昨晚,全國假日辦發布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數字:截至昨日下午6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8.91%,收入同比增長29.75%。對此,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認為,一方面假日經濟仍然不可放棄,另一方面節假日安排也應繼續完善。
假日安排影響消費習慣
無疑,節假日的調整對“假日經濟”已經產生明顯影響。全國假日辦監測顯示,去年同時有“五一”及“十一”兩個長假,當年10月1日-7日,全國出游人數比上年同期下降0.5%,而收入則增長了13.5%。另有數據顯示,今年取消“五一”長假,形成四個小長假,廣州三大旅行社四個小長假的整體收益,只相當于去年“五一”的七成。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朱衛平認為,從這些初步數據看,節假日調整對整體旅游總量影響不大,取消“五一”長假后,旅游扎堆現象更嚴重,這對資源環境、交通出行等承載力是新的挑戰。因此,是否應平衡“黃金周”的時間安排,值得認真考慮。
“今年七天長假相比三天小長假消費大增,也說明休假安排確是決定消費方式的重要因素。”廣州友誼商店一位負責人分析說,過去有“一節淡三墟”的說法,認為長假的消費會影響平時的消費。但從商業經驗看,長假產生的往往是新的需求,節后的下降,只是回復到平常水平,而不是減少了平時的消費。如果不放假,可能沒有這種需求。因此,今年節假日調整后,四個小長假也產生了一定的新的需求,但從商家角度,仍然希望能保留“五一”黃金周。
假日經濟不是權宜之計
1999年國家確立一年三個“黃金周”長假時,主要是基于當時內需不足,希望通過“假日經濟”帶動消費拉動內需。但集中消費也帶來了服務質量下降,交通運輸、環境資源壓力大增的問題。由此,“假日經濟”越來越受人詬病。盤點今年改革后的“十一”黃金周,還要不要再提“假日經濟”?
朱衛平教授認為,假日經濟仍然不可放棄,且政府應繼續培育推動。不能簡單地把旅游業等同于假日經濟。目前全國假日辦提供的黃金周旅游業信息,可作“假日經濟”一個明顯指標,但不應看作是唯一內容。假日經濟也還包括體育、文娛、演藝、健康等相關產業發展,這些產業都有較大經濟拉動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假日經濟相關產業占GDP比重還會越來越大。
接受記者采訪的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都認為,給群眾多些休閑,作用并不亞于讓他們在工作日努力工作。因為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合理安排節假日、增加休閑時間,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極大地帶動了消費。無論從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波動,還是中國長遠經濟發展看,擴大內需都不是權宜之計,有必要認真分析“五一”黃金周取消后對人們消費的影響,進一步審視對“黃金周”的調整,并作進一步完善。(記者馬漢青)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