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米高、101層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玻璃幕墻安裝即將封頂,大廈將于3月底全面竣工,奧運會前投入使用。該大廈在建筑施工期間曾因金融危機而停工。據介紹,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刷新“樓頂高度”和“人可到達高度”兩項世界建筑紀錄,為中國大陸第一高樓。 中新社發 程千俊 攝
|
1621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一篇論文中寫到:“它(白銀)在全世界到處流蕩,直至流到中國。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三百多年后,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把他寫入了那本在1998年轟動世界學術界的《白銀資本》,并用之來論證至少在1800年之前,中國都是當時世界貿易和經濟的中心。
金融中心取決于金融市場的博弈
據其估算,僅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間,美洲和日本開采的白銀有一半流入了中國,購買中國的工業品,而中國則用這些資金來發展國內經濟。他還接受了另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到1820年前,中國GDP總量一直徘徊在世界總量的20%到30%之間,全球任何一個其他經濟體都無法比擬。
盡管他并沒有提及當時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1609年成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發達的金融市場使阿姆斯特丹繼此前的威尼斯之后,在17世紀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并使得荷蘭成為當時的世界海上霸主。此后,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相繼憑借其資本市場,崛起成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并一直引領風騷至今。
在總結世界金融中心變遷的歷史時,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曾總結說,金融中心的博弈取決于金融市場的博弈,資本市場則在金融中心的博弈中舉足輕重。
回顧中國近代史,盡管圍繞中國在1800年之前是否為世界經濟的中心頗有爭議,但20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則為世人所公認的遠東金融中心。當時,上海不僅有遠東地區數量最多的銀行、保險、信托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
誠如祁斌指出的那樣,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國家經濟的強盛。而在最近的20年中,倫敦在與紐約爭奪頭號世界金融中心的較量中,這一規律也再次顯示。主要通過1986年以金融自由化為特征的第一次金融“大爆炸”和上世紀90年代末以混業監管體系為核心的第二次金融“大爆炸”,英國倫敦成功地使自己的金融市場煥發出活力和競爭力。2006年底的調查顯示,倫敦證券交易所(LSE)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證券交易所,它不僅是歐洲債券及外匯交易領域的全球領先者,還受理超過三分之二的國際股票承銷業務。
而除了資本市場,倫敦在其他金融交易市場領域也同樣出色。倫敦占跨境銀行信貸的市場份額從1992年的16%上升到20%,同期的外匯市場交投總額份額從27%升至31%。倫敦在國際債券二級市場的份額達到70%。在迅速增長的信貸衍生產品市場,倫敦的份額則約為45%。這些因素使得倫敦在次年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超過紐約,位列第一。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曉求也指出,資本市場業已成為現代金融業的核心,從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到,沒有發達的資本市場,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幾乎不可能。而通過發展資本市場不僅能夠有效帶動其他類型金融市場的發展,更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繁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