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夫婦公話充值41萬元分別被判13年和罰金5萬元;專家認為此案更符合民法中“不當得利”的性質
本報訊 據《通信世界》報道:前不久,發生在廣東的“許霆惡意取款17.5萬元”案件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無獨有偶,一起與之極其類似的案件也在電信行業發生了。
2007年1月至3月期間,云南昆明的陳明應和饒金桃夫婦利用電信計費系統漏洞,用異地購買的充值卡對固定電話惡意充值,并為2471部公用電話“優惠充值”牟利,涉案總額達41萬余元。近日,昆明盤龍區法院對這起電信版“許霆案”中的兩位當事人以盜竊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13年及罰金5萬元,并責令被告退賠贓款41萬余元。由于有“許霆案”被告反復上訴的前例,這起案件的當事人是否也會因對判決不滿而上訴還是個未知數。
異地充值識別顯出紕漏
案件要從陳明應夫婦無意間從外地購得的一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電話充值卡說起。在使用中,他們發現7張看似普通的電話充值卡竟可以重復充值,其中的一張他們還反復使用了1546次之多。
據了解,由于涉及到經濟問題,在計費系統的設計過程中,電信運營商必須將安全性與穩定性放在尤為重要的位置上來考慮,系統上線之前也需要嚴格把關,并且在系統投入使用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進行完善和修補,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出現嚴重的故障。
不過,就本案來說,存在這樣的“充值錯誤”問題本已是重大失誤,而且在未受到任何攻擊和不良操作的影響下,作案持續時間如此之長,涉案金額如此之巨,系統卻長時間地未作出反應,這實在令人費解!熬秃孟裎覀兊氖謾C欠費之后,系統會發出告警并自動停機一樣,當計費系統出現異常運行時應該有及時、合理的響應來中止這種情況,而不是任其發展!
一位技術人員認為,此案中出現的特殊情況,可能是由于系統對異地購買的充值卡進行識別時出現問題所造成的,此后系統也僅是發現多個號碼的充值情況不規律,因此在告警環節并未及時響應。而當記者就這一情況向云南當地運營商求證時,相關技術負責人卻拒絕表態。
與“許霆案”相似但有區別
關于此案的另一個爭議是最后的判罰結果。在記者的采訪中,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教授表示,在承認此案為“盜竊罪”的前提下,由于“涉案金額巨大”和“惡意充值,換取現金利益”,從量刑上來看是合理的,但是,此案是否應以“盜竊罪”這一刑法條款來判罰還有待商榷。
劉德良教授認為,此次的案件其實更符合民法中“不當得利”的性質。盜竊罪的判斷依據主要是看財物所屬權的轉換,而在此次案件中,用戶與運營商之間存在著一種合法的合同關系(正常購買充值卡),在此基礎上,是系統的漏洞為用戶提供了可乘之機,從這個角度來看,用“盜竊罪”來判罰是存在爭議的。
另一方面,本案雖然大體上與“許霆案”非常接近,但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在于,“許霆案”的被告是直接對銀行賬戶進行操作,獲得了現金利益,直接擾亂了金融秩序;但在本案中,被告是在沒有攻擊系統的前提下,利用運營商系統的漏洞,對充值系統進行獲取利益的操作,那么其中就牽涉到等價現金的確定、預付費是否消費完全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應與前一案件有所區別,在量刑上也應酌情考慮。“雖然獲得了等量的非法利益,但是如果行為方式不同,那么其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如果是以合同關系作為前提,就可能構成‘不當得利’而非犯罪行為;如果是盜竊就可能判得重一些! (李學博)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