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透視
金融法律專家就“收益門”發表公開信
就在投資者聲討銀行理財產品的勢頭日趨擴大時,包括天安律師事務所主任于興明在內的多位金融法律界人士就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門”事件向各大銀行、投資人和監管部門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對銀行應如何加強理財產品透明度、充分提示投資者面臨的風險以及投資者應如何提升自身理財水平等提出了系統的建議。至記者截稿時的消息顯示,這封公開信經過一個名為“海康MSN理財大學”的媒介在網上廣為傳播,據悉已送達到很多金融界人士的手中。
公開信顯示,隨著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為滿足客戶需求,銀行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每年我們都能在金融市場上看到上百款各類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金額達數千億,投資人則以百萬計。但由于部分投資人對理財產品了解不充分、風險認識不夠,以及部分銀行在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及信息披露中經驗不足、執行法規不嚴格,雙方在理財收益計算、理財風險披露等方面出現了一些爭議。
投資者應提升自身理財知識
投資者應不斷加強學習,增強自身理財能力與風險意識,以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目前關于銀行理財產品的部分糾紛源于投資人欠缺投資理財知識,盲目投資。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投資人應該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盡可能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掌握必需的理財知識,明明白白消費。投資人應對于看不懂的合同不簽字,對于不理解的理財產品不購買,對于超出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型理財產品更不應投資。
產品宣傳應謹慎對待
目前投資人與銀行爭議焦點集中在投資人所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銀行所宣傳的預期收益率差距非常大,投資人感覺到被銀行誤導,并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客觀上也損害了銀行業的形象。對此現象,部分官員、學者和媒體早有批評。
對于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建議銀行根據歷史數據或以往經驗,采用不同水平的投資回報率(例如,分為高、中、低三檔)進行演示,并且一定要提醒客戶,這種假設的預期收益率不能理解為對未來的預期。對于不保本的產品,還要提示客戶,存在虧損的可能性。
銀行應加強信息透明度
建議銀行應切實遵守行業監管部門關于信息披露的相關法規,向投資者報告理財產品的有關信息。部分投資人對銀行所發布的有關理財產品的信息有所懷疑,特別是個別銀行在網站上提供了前后不一致的信息。商業銀行應在理財計劃終止或理財計劃投資收益分配時向客戶提供理財計劃投資、收益的詳細情況報告。
應提升銀行內部控制力
建議銀行投入適當人力、物力,提升產品研發能力,開發出更適合中國目前市場需要的理財產品。從目前所發生的糾紛來看,部分產品實際收益率低下,是引起糾紛最主要的原因。這一方面反映了投資風險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銀行在開發產品時的能力不足。研發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幫助銀行減少風險隱患,增強盈利能力。
營銷和客服誠信度仍需改進
建議銀行加強對從事個人理財顧問服務的業務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部分投資人反映,個別銀行的銷售人員和客服人員在服務過程中表現出參差不齊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另外,由于指標考核的壓力,個別銷售人員盲目追求業績,銷售過程不規范,甚至故意誤導客戶。建議銀行加強對業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是保證理財業務營銷合規性、減少和避免錯誤與誤導銷售的根本性措施。建議銀行加強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的培訓,培訓時間不得少于某一最低的要求,確保銷售人員具備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崔呂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