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十二月二十七日電 題:安徽全力構筑民生安全屏障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今年八月下旬起,中國國務院在全國啟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的“民生工程”,涉及食品、藥品、農產品等八個與民眾健康安全關系緊密的領域。目前,該項行動已接近尾聲,國務院派出十五個檢查驗收組奔赴全國各地檢查驗收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果。
怎樣保障出售商品的安全?原料進貨索證情況如何?產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能追溯到何處?是否建立專項整治監管責任制?……帶著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帶隊的國務院檢查組對安徽省專項整治行動進行檢查驗收。
甫抵安徽,檢查組就展開工作。從鬧市中的農產品批發農貿市場到基層執法監管部門,從城鄉結合部的食品生產小作坊到路邊超市,從農家作坊的糕點到連鎖超市的進貨,從黃山屯溪、宣城績溪到池州九華山服務區,檢查組成員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域進行了細致的詢問和檢查。
在黃山市阜上農貿市場,鮮肉攤老板陳順志說,“我在這里擺攤二十多年,豬肉都是從定點屠宰廠進貨的。衛生安全情況請您放心!”其身后牌子上寫著:今日市場豬、牛、羊肉均來自屯溪區、徽州區、休寧縣等地屠宰場。
黃山市一藥房經理楊湘林說,藥品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藥房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出口,該店嚴把質量關,在進貨驗收、索證、發票、臺帳等都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市民買到安全、放心的產品。
基層工商所荷花池工商所負責人說,該所以產品質量監管特別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為中心,將監管任務明確到片,責任到人,把經營者、市場開辦者、企業法定代表人作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與轄區內超市、商場、批發戶等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建立進貨臺賬,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形成工商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長效機制。
安徽省副省長文海英說,安徽在著力推進工業質量提升中,構筑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
據了解,四個月以來,農業人口大省安徽通過“一把手”親自抓、考核“一票否決”制、責任問責體系、投入專項整治經費六千九百余萬元等針對性措施,檢查整治重點區域五千兩百多個,涉案貨值近五億元,徹底解決了縣城以上城市的餐飲經營單位無證照經營等問題,并已全部完成國務院專項整治方案確定的八大任務,涉及的二十項目標和十二個百分百目標。
安徽省代省長王三運強調,安徽將時刻把質量問題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從源頭上提升產品質量。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表示,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專項行動中,安徽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專項整治工作,尤其在幫扶建長效機制的建立方面,積極創新,讓人印象深刻。
人人關注質量、人人創造質量,從普通民眾到安徽高官,安徽在全民總動員構筑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屏障。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