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六:保險:決勝農村市場
本報記者 張穎 發自上海
“未來十幾年是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昨日,記者采訪了多位保險業專家、中外資(合資)保險公司負責人。大部分被訪者表示,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描述,讓整個保險業界為之振奮。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人均GDP為7078元,按當年匯率折算約為856美元。如果2020年實現翻兩番,那么到時候人均GDP應該達到3500美元左右。
對此,保險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一般而言,保險業發展程度與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有關,人均GDP數據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保險業的成熟度,“但是,如果2020年人均GDP實現翻番,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會隨之增加,老百姓將有更多的錢用于投資理財,其中自然包括購買商業保險”。
目前,中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壽險深度為1.8%,是世界平均保險深度4.3%的41.9%;壽險密度為30.5美元,是世界平均保險密度299.5美元的10.2%。
“這也表明中國保險業市場潛力巨大。”一家大型中資保險公司集團上海分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幾年,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老百姓投資理財觀念逐步深入,“中國保險深度和密度勢必會有很大成長。”
此外,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人均GDP達到3500美元左右是社會中產階層最壯大的一個階段,“這部分人正是購買商業保險的‘主力軍’”。
正是基于對“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和國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兩大目標的預期,一位金融保險分析師認為,滿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業保險需求,會隨著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溫,“而且相當數量的老百姓會變目前的被動消費為將來的主動消費”。
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保險對自身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潛在的保險需求正在逐步增強,“未來保險競爭的主戰場是在農村,保險業要以戰略眼光積極開拓這塊潛在的巨大市場。”該分析師指出。
目前,我國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縣域經濟在整體國民經濟中占比約60%,而縣域保費僅占全國總保費的30%;在9.16億縣域人口中平均每10人擁有1張保單,每20個人擁有1張個人壽險保單,縣域企業投保比率基本不到10%,幾乎所有地區縣域市場的保險深度、密度均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縣域農村市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保險市場。
猜想七:期貨:握住了話語權
本報記者 張燕 發自上海
“對于2020年,我充滿期待和信心。黃金期貨、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外匯期貨等期貨產品會紛紛上馬,話語權份額也會不斷擴大。”中信期貨研發部分析師王西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無論是上市品種還是成交量都發展迅猛。三大期貨交易所先后推出了強麥、棉花、燃料油、玉米、黃大豆2號、白糖、豆油、PTA、鋅、塑料等10個期貨品種,棕櫚油、黃金期貨和股指期貨等品種也呼之欲出。期貨市場成交額和成交量分別從2002年的3.95萬億元、1.39億手,猛增至2006年底的21萬億元、4.49億手。
王西昂說,前些年的中國期貨市場近乎是海外市場的“影子市場”,總是被動地接受海外行情。近年,國內期貨市場不斷壯大,已經開始表現出階段性背離和獨立行情,并且海外市場也開始“琢磨”國內市場的行情。
目前,我國在某些大宗商品上已經“話筒”在握。“天然橡膠國內漲得快,國外跟著走,定價權就在中國手里;我國在大豆方面的定價權也比較強,這是中資機構在海外操作最好的品種之一。”金源期貨一位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這位人士同時告訴記者,對于封閉的政策性品種,例如白糖、小麥,或者價格相對比較低、海運費用在價格中占比較高的品種,會和國際市場的走勢出現差別。譬如,我國白糖價格走勢和國際市場幾乎割裂,我國多從古巴進口白糖,且多用于國家儲備,因此其演繹的行情比較獨立;玉米的海運費用占進口價格比重比較大,進口玉米沒有什么競爭力,因此國內玉米價格的走勢與國際市場走勢關系也不緊密。
對于2020年中國能不能繼續延伸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大陸期貨研發部分析師金沛喆認為,行業整合的力度加大,有助于提高話語權。
“話語權的提升離不開行業的整合。”金沛喆說,目前中國在一些大宗商品方面缺少話語權,這與產量和行業壟斷程度低有關。
金沛喆說,“中國在金屬鋁上擁有話語權的原因就在于,我國有中鋁這樣超大規模的企業。但在金屬銅方面,我國缺少強大的壟斷企業,下游企業也是分散的,并且我國銅產能相對于我國的需求是‘小巫見大巫’。只要中國企業整合不夠,剛性需求仍然很旺盛,就難有話語權。”
猜想八:金融法制:邁向成熟
本報記者 付碧蓮 發自上海
“10年之后,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成熟,金融法制的建設必將有一個質的突破。”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表示。
近年來,我國的金融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尤其我國資本市場呈現加速度發展的趨勢,成就斐然。與之相對應,中國的金融法制建設也提速發展,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摸索中日臻完善”。就像中國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樣,中國的金融法制必定跟隨中國經濟的崛起而成熟。
金融法制不可或缺
潘正彥強調:“金融法制建設能保證國家貨幣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保持幣值的基本穩定,加強金融監管,維護金融體系安全有效地運轉,為國家經濟的協調、穩步、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金融領域的逐步開放,金融違法、違規以及金融犯罪行為也是層出不窮,這需要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規范。同時,一個新的金融領域的開放,同樣也需要以其相對應的法律、法規為依托。可以說,金融法制建設也是中國金融領域改革和開放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正是如此,中國的金融法制建設在不斷提速。
為了配合中國多層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的進程,關于金融各個領域的規范性文件層出不窮。《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買斷式回購業務管理規定》、《股指期貨交易規則》、《創業板發行上市管理草案》,以及有望于下月出臺的《金融類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等。
顯而易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和新修訂的、用規章規定了破壞金融秩序罪的《刑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相繼出臺,我國金融法律體系已基本確立,金融事業已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法制體系十年質變
江蘇君遠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馬林表示:“現在中國的金融法制存在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金融法制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需要不斷進行調整。二是我們的金融法制意識還不夠,無論是一般的普通市民,還是金融市場的監管層,都需要不斷學習。因此,觀念上的改變是我國金融法制建設走向完善與成熟的關鍵。”
“就完善金融法制和嚴格依法辦事而言,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把一切金融活動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仍是我國今后一個長期的重要任務。”潘正彥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金融法制建設在某些方面還存在比較嚴重的滯后問題,某些金融領域甚至無法可依。
潘正彥指出,中國金融發展的基礎與國外不一樣,無論是金融市場的發展還是金融法制的建設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大量外資涌入,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允許我們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試驗,因此我們的金融法制總是考慮得不夠充分、不夠深入,這需要時間和經驗去加以改善。10年之后,隨著金融市場的成熟,金融法制的建設必將有一個質的突破,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國現在的金融法制體系還比較稚嫩,這需要我們的立法機關進行梳理和宏觀協調。但是,我國的金融法制建設必然要有一個陣痛期,只有在經歷陣痛期之后才會真正地完善。我個人覺得這個時間不用10年,就是說,到2020年的時候,無論我們的金融市場還是金融法制,都是到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時候了。”張馬林對此很有信心。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