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對中國的定價部門來說,這正是其當前心境的真實寫照。由于國際油價持續高燒,使本已倒掛的國內外成品油價格進一步拉大價差,調價壓力空前巨大;而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又令調價行為不敢輕易出臺。
上周,國際油價曾連續突破近10個月來的最高點,甚至一度飆升至73美元/桶高位。至昨天截稿時,紐約油價電子盤中仍報71.95美元/桶,滾燙的油價已深深灼痛定價遲緩的國內油企。為此,本報上周曾率先預測,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已面臨新一輪上調壓力。
而隨著本周油價繼續高位盤旋,這種壓力被進一步放大。昨天,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明細賬:過去一周中,國內汽油批發價略有小漲,漲幅為3%。以中石化上海90號汽油為例,價格約為5975元/噸。而同一時間,國際汽油價格大漲了29.4%。以新加坡92號無鉛汽油為例,目前價格為87美元/桶,進口完稅價高達7245元/噸。
“也就是說,汽油國內外價差達到了1270元/噸。而去年底,國內外汽油價格曾維持在同一水平,價差一度為零。”上述人士說。
柴油方面也是如此。過去一周,國內柴油價格維持在約5350元/噸;同期,國際柴油價格高達83美元/桶,進口完稅價為5807元/噸,兩者價差達457元/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為-400元/噸。
“據我所知,當下有些石油企業寧可偷偷出口也不愿在國內賣油,囤油之風也重新開始抬頭。”上述人士對本報表示。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中,每逢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的前夕,國內市場都會掀起一股“油品囤積風”,部分加油站甚至為迎接漲價而變相停業。
種種跡象顯示,今年的第二輪成品油調價已山雨欲來,有消息稱最近兩大集團已上報了調價申請,更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發改委已初步醞釀了調價方案,最快將于本月內出臺。
然而,擺在定價部門面前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則是,近幾個月來同樣維持高位運行的國內CPI。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負責人本周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由于價格上漲具有一定慣性,初步預計今年上半年CPI總水平漲幅將達到3%,全年漲幅可能高于3%。
高層擔心,目前通貨膨脹壓力已如此巨大,如果再調高成品油價格,很可能在傳導機制的作用下影響到下游產業鏈,由此進一步推高物價指數。
作為一種對現代社會和經濟影響深遠的重要資源,成品油的價格上漲會對公交、運輸、民航、農業等行業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也是國內每次調整成品油價都異常慎重的原因所在。
“就國內成品油調價而言,目前很大一塊阻力還是來自CPI。”中石油集團石油經濟與信息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室主任單衛國向本報記者指出,定價部門在決定成品油調價時不可能只考慮單一的成品油市場。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已如火如荼,如果成品油再漲價的話,給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最終可能對CPI產生觸動。
“這也不是新問題,而是老問題了。但今年,這一問題似乎更突出。”單衛國說。
但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想要通過壓住一些關鍵的能源價格的方式來抑制CPI上漲,這種做法是不對的。CPI之所以高是由于投資過度,只能靠抑制過熱的投資來解決,不能歸咎于能源價格的上漲。
“其實,以前曾經采取過借管住電煤價格來壓低CPI的措施,但我認為,這一措施是不成功的。”周大地最后說。
對此,資深石油專家韓學功向本報記者指出,國內油價調整與否,最后還是看國際油價是否能在70美元/桶高位站穩。如果接下來油價跌落的話,那么事關經濟全局的油價調整就可能繼續推遲。(陳其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