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已經體力不支?
北京京師天成旅游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欣告訴本刊記者:噴涌而來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區完全超過了其承載力,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破壞。
集中長假使得旅游景點人滿為患,所有的消費都瘋狂漲價,所有的既定秩序都被打亂,游客們在節后感嘆:“動物園里最多的動物是人!蓖蝗槐l的人流放大了原本有的一切細小缺陷:交通、住宿、環境、餐飲、娛樂、公共設施……
這使得人們對黃金周的評價有了另外一個參照系。
2006年,以蔡繼明為負責人的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從2000年到2005年6年間,實施黃金周的5月和10月(課題組認為春節期間的消費活動與黃金周制度本身并沒有直接聯系,故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的消費品零售總額相對于其他月份而言,并不如設想的那樣,出現了所謂消費的高峰。因為從全年12個月的值來看,5月和10月零售額之和本來也應占全年的六分之一,即16.7%;而實際上,實施黃金周后每年的5月和10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和在全年的比重一直在17%左右,最低年份2005年僅為12.1%。
研究還發現,從旅游收入增加量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量中的比重來看,黃金周對消費的邊際貢獻在遞減。黃金周的負面影響卻在凸現。黃金周商家的短期成本劇增,消費者所享受到的服務質量明顯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費用增加,對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造成巨大破壞,其造成“假日綜合征”導致勞動者工作效率下降。
為此,蔡繼明認為,黃金周制度該功成身退了。他們的這一研究成了兩會上他和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于改革我國“黃金周”制度的建議》議案的支撐,也成了隨后不久發改委建議的一個重要依據。
4月21日,蔡繼明告訴本刊記者:黃金周早已體力不支,應該取消。
對黃金周更為釜底抽薪的研究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峰。在2001年,時在首都旅游集團研發部的他的調查即表明:“五一”“十一”的集中消費不但未擴大旅游消費總量,而且完整實施了兩個長假的2000年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增長還低于8年來的平均增長。
戴學鋒認為,實施延長節日的做法僅僅是使旅游人數和消費更集中了,或者講僅僅是旅游者按時間的重新排列組合,并沒有“創造”出更多的旅游消費。事實是,絕大多數旅游者一年甚至幾年才有一次旅游的實力。
到了今天,面對本刊記者的采訪,戴學峰仍然毫不猶豫地說:黃金周對拉動內需的作用不是微乎其微,而是一點都沒有。他說,“我所依據的這些數據都是國家旅游局公布的,任何人都可以再去算一遍看看。”
戴學峰懷疑黃金周是否拉動了內需。隨著國內黃金周的擁擠,越來越多稍有實力的人都開始選擇到國外去度假。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客源國,世界第七大客源輸出國。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05年9月中旬發布的《中國出境旅游研究報告》警告說,中國出境旅游花費已經超過入境旅游收入,中國國際旅游業已經整體淪為花匯產業,而非創匯產業。在未來十年內,中國國際旅游逆差將達到700億美元。
黃金就在黃金周之外?
黃金周里無黃金,這無疑是極為讓人沮喪的結論。但是,很多承認這一點的旅游學者仍不認同取消黃金周的觀點。戴學峰的同事、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巫寧博士即告訴本刊記者說,“研究黃金周,考慮黃金周的存廢,不能僅僅從其經濟的角度衡量。”
世界旅游組織發表的報告指出,旅游直接就業與帶動間接就業的比例為1:5,旅游業整體上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創造就業崗位的潛力很大。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
而且,對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彌補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作用。
中國旅游報編輯部主任、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告訴記者,那些單純以經濟的角度來衡量黃金周的學者,不過是“一葉障目”。在他看來,黃金周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和經濟相聯系的假日,其所承載的是個整套系統。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