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投摩根公開發售新基金,一舉創下近900億元的認購額天量,掀起了近期基金發行的新高潮。屈指算來,短短一年多來,已經有超過100只新基金在國內亮相。
自去年中國股市開始復蘇以來,投資基金以其高收益、低門檻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而頻頻發行的新基金更是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
股市火了,基金熱了
數據顯示,去年共有90只開放式基金成立,首發總規模約3947億元,逼近前五年的總和。其中,股票型基金68只,首發總規模約3153億元,遠遠超過前五年總和。基金業在這一年多時間里的蓬勃發展可見一斑。
新基金為何能如此“張揚”?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人們的理財心理也隨之發生變化,有了追求更高收益的沖動。
相比其他幾類理財渠道而言,基金的風險沒有股市、期貨那樣大,在收益上又高于銀行儲蓄,而且不需要自己親自打理,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2006年,中國股市走強,大批新基金由此趁勢而興。
“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人民幣升值的潛力很大,國內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人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抱有很強的信心,這種預期也促使新基金呈現發售兩旺的局面。”泰信基金管理公司渠道業務部經理董斌說。
選擇基金,不能“喜新厭舊”
記者在工商銀行北京市朝陽支行了解到,近期,每當有新基金發售,很多市民便提前在銀行開好基金賬戶,早早做好準備以便能買到基金。相形之下,老基金則備受冷落。
最近,市場上更是頻頻出現“贖老買新”的現象:人們寧愿承擔高比例的贖回費,也要將老基金拋出,以便抽出資金購買新基金。家住崇文區的王先生說:“我最近買的都是新基金,它凈值低啊,一份才一塊錢。老基金那么貴,誰愿意買?”
看來,基金凈值成為目前左右投資者選擇的關鍵因素。其實,如此考慮未必合適。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經理余楠認為:“選擇基金,最重要的是看這只基金的賺錢能力。如果某一只老基金凈值比較高,可能恰恰說明它前期運作很好,盈利能力很強,為什么反而要放棄呢?”
選擇新基金抑或老基金,還需要看股市的“臉色”行事。新基金發行之后,要有長達3個月的建倉期,在這期間投資者幾乎不能得到收益,而老基金則早已“持股票而待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期貨證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認為:“一般而言,在股市行情看漲的情況下,申購老基金是有利可圖的;反之,如果股市呈現大幅震蕩的態勢,那么投資于新基金可能更安全一些,老基金的風險就會很大。”
看來,到底是買“新”還是買“舊”,需要投資者三思而后行,一味地喜“新”厭“舊”要不得。
收益再高,也需理性對待
對普通人而言,購買基金確實是一種較好的投資和理財手段。但是,投資基金同樣有風險,投資者需要保持足夠的理性。
目前發行的新基金中,股票型基金或偏股型基金占多數,配置型基金中股票的比例也比較大,這讓新基金充分享受到了股市牛市帶來的收益。但同時,這類新基金承擔的風險也非常高。廖英敏認為,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剛剛復興,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風險是很大的,一旦股市出現大幅調整,股票型基金將必然受到沖擊。
投資基金存在風險,在投資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就顯得非常關鍵。據了解,目前貸款購買基金的大有人在,不少購買基金的百姓,甚至不了解基金是什么。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認為,“人們在購買基金時,一定不能抱著幻想發大財的心態去投資,平和的心態非常重要。理財不能沖動,要克制好自己的心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管好自己的錢。”
為了防范大量資金涌入基金可能帶來的風險,證監會曾于去年年底發布通知,暫停審批新基金的發行。而在新基金重獲發行之后,證監會又作出規定,基金發行的上限為100億元,募集資金超過100億的實行“比例限售”。(崔 鵬)
基金投資關鍵詞
定義:基金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基金管理公司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托管人(即具有資格的銀行)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然后共擔投資風險、分享收益。
分類:根據基金單位是否可增加或贖回,可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根據投資風險與收益的不同,可分為成長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根據投資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貨基金等。
投資攻略:要對個人財務、心理狀況有個清醒的判斷和認識,才能決定是否有能力承受投資風險;頻繁買賣,不利于持續分享收益、規避風險;基金凈值的高低并不是選擇基金的主要依據,基金的盈利能力才是關鍵;堅持科學組合,有利于穩定地獲得長期增值。
上篇回放
股指期貨的推出,有利于占領金融領域“制高點”,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由于交易保證金數額較高,股指期貨投資“門檻”不低。對中小投資者而言,雖無緣直接參與股指期貨,但保持對它的關注,依然會為股票投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下篇預覽
進入4月,滬深兩地千余上市公司年報紛紛出爐。如何從年報中獲取有效信息來進行投資決策?普通投資者最需要了解年報中的哪幾個重要部分?本報記者將和您一起,“巧讀”股市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