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10月,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就在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大會上針對熱銷的理財產品表示,銀行要加大對消費者的信息披露,不允許誤導甚至欺詐客戶,要建立良好的客戶投訴處理機制,保護消費者利益。可是時至今日,銀行理財產品還是頻繁傳出不和諧的音符,銀行“欺詐”消費者的事情還是頻頻見諸報端,形成了一個似乎無
法解決的問題。如果在百度上搜索一下的話,可以發現很多人在大吐苦水,聲稱自己被某家銀行所騙,這樣的案例委實太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銀行真的是欺騙了消費者嗎?記者近日采訪了北京銀行聯合信息咨詢中心,該機構剛剛發布了最新一期《個人理財業務研究月報》和《金融超市——理財產品監測報告》,這兩份報告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對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市場和業務,理財產品和營銷進行了詳細分析和介紹,并且對現在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存在的“欺詐”問題進行了解讀,進一步提出解決之道。
報告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存在著研發能力設計不足、理財專業人員缺乏和產品的風險揭示、信息披露以及售后服務水平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導致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普遍遭遇“欺詐”問題的關鍵所在。
對消費者來說,指責銀行的直接原因就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如銀行所承諾的那樣高,甚至出現零收益和負收益。要知道,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主要是看重銀行理財產品比起股票、基金風險要小,而比起存款來利息高這一特點,但是結果卻弄成了一年不到賠了幾萬塊錢,一時便無法接受。
因此,有消費者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完全是暗箱操作,也就是銀行把錢拿到手之后,到底是去做什么了,沒有人知道,最后銀行告訴消費者說收益很少,沒有收益或者是負收益,消費者就會懷疑,會不會銀行把錢拿去做了別的用途呢?這主要又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運行是不透明的,購買了產品的用戶無法得知自己的錢究竟去做了什么用途,賺了錢還好說,一旦賠錢,很明顯就會想到不好的事情上來,所以銀監會要求銀行要加大對消費者的信息披露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只是不知道有多少銀行做到了這一點。
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了銀行理財產品之殤,長此以往,用戶不斷地出現損失,而銀行也會因為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而失去用戶的信任,對雙方來說,都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北京銀行聯合信息咨詢中心專家對理財存在的問題還進一步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建議,建議銀行通過細分市場,關注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積極把握市場契機、加強和其他類型機構合作的方法來解決產品能力設計不足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引進競爭機制,以對理財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來改善其人才不足的問題;通過摒棄把理財業務僅僅當做產品銷售,樹立以客戶為本的理念,實事求是地向客戶披露信息來解決客戶信息不透明的問題。(記者 史晨生)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