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長久大計,一旦有所成果,將對區域的發展產生內生性的推動力,而且,這種發展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長三角和京津冀的區域規劃都有了雛形,關于誰將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外第四個中國經濟“引擎”,則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當時,成都和重慶聯合的成渝地區和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分別在各種場合積極宣傳、游說,希望能夠在本地區成立新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時值年末,回頭看去,這場“口水戰”的結局皆大歡喜。
2007年6月,重慶和成都聯合獲批成立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又批準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隨著以上兩個新試驗區的加盟,2007年,中國的土地上由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內陸初步完成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布局。
全國一盤棋
在專家的眼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擴展到中、西部是配合全國協調發展的需要。這一點,在今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后更為明確。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高汝熹就表示,隨著中央經濟工作為區域發展定調,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將是未來一年,甚至幾年的工作重點。而在全國東、中、西部地區都設立試驗區,無疑首先考慮的是協調發展的需要。
中金公司分析師吳豐樹分析指出,在東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后,政府先后提出了振興東北、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口號,中部崛起跑到了最后。目前,東部已經有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西部有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試驗區,中部地區一直以來缺乏政府鼓勵發展的相對應的試驗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設成“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后,將有利于中部崛起和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對促進內需起到一定作用。
職能有差別
雖然同樣是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但從四個區域的名稱差異上,就可以看出試驗的目標差異。
最早批準的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著重探討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希望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結合起來,探索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點,從浦東新區政府職能轉變、央行二總部設在浦東等具體事件上都有所體現。
2006年5月設立的天津濱海新區,探討的則是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推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2007年6月批準的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則是為了探索改變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希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使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在各個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平等的權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
而最新設立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其名稱圍繞“兩型社會”,希望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發展內生性經濟。
按照四個試驗區成立的先后順序,不難看出,試驗區的設立正在從圍繞經濟發展向更看重和諧社會建設轉變。這也是近兩年來國家的大政方針所在。
成果待檢驗
當長三角和京津冀即將出臺各自區域規劃的消息傳出,可以預見,浦東和濱海未來將繼續享有國家政策方面的優惠,同時還將吸引大量海內外資金涌入。然而,試驗定位在“兩型社會”建設上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恐怕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同樣的直接效益。
然而,“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長久大計,一旦有所成果,將對區域的發展產生內生性的推動力,而且,這種發展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同樣是試驗區,新設立的試驗區在兩個老試驗區繼續經濟高速領跑的情況下,難免寂寞,然而,這正是新試驗區必須面臨的考驗。能否帶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更上一層樓,對于兩個新設的試驗區而言,2007年僅僅是開始。(劉洋)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