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銀行——這個乍一聽甚至可能引起歧義的詞,正成為內地銀行業界追逐的焦點。它并不是指私人開的銀行,而是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金融服務。在西方,這項業務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內地,過去半年時間里已經有3家中資銀行投身其中,摩拳擦掌者更是眾多。
昨日,中信銀行宣布正式在北京推出私人銀行業務。8月6日,招商銀行在深圳推出該項業務。今年3月,中國銀行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同時啟動私人銀行業務。工商銀行和光大銀行等正在積極籌備。
面對私人銀行業務的勃發,銀行業監管機構抱以謹慎的鼓勵態度。另一方面,囿于現行監管條例的限制,中國內地的私人銀行在服務內容上尚無法與西方同行相比。
●“從搖籃到墳墓” 更像管家服務
“私人銀行當然不是指私人開的銀行。”昨日,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在介紹該行私人銀行業務時,首先作出了這樣的澄清。事實上,這個“舶來品”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依然陌生,但這并不妨礙銀行拓展該項業務,因為私人銀行的目標只是財富金字塔尖上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是普通大眾。
就客戶的準入門檻而言,目前較為常見的銀行的貴賓理財服務完全無法與私人銀行相比。在國際上,私人銀行的客戶通常須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資產,中國銀行和中信銀行都沿用了該標準,招商銀行則把門檻定在了1000萬元人民幣。而銀行貴賓理財服務的門檻均為數十萬元人民幣,比較高的如招商銀行的“金葵花”理財,其門檻也不過50萬元。
曹彤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已經造就了私人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這些客戶包括企業家及金融、法律界等專業人士以及自由職業者。美林公司與凱捷咨詢公司2006年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中國內地約有32萬名超級富豪,占亞太地區富人總數的29.1%,這些人的平均凈資產約為500萬美元。而美林今年6月27日公布的報告估算,中國內地富裕人士的數量比上年增長了7.8%。
事實上,私人銀行為客戶提供的絕不僅僅是理財服務,而更像管家服務。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總經理張秋林認為,私人銀行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金融服務,是專門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性極強的服務。一些與傳統銀行無關的業務也被中信的私人銀行所覆蓋,包括收藏及藝術品投資咨詢、私人醫生及健康顧問、全球救援及意外保險、頂級休閑娛樂服務、房地產投資咨詢、稅務咨詢、移民咨詢和教育信托等。
●“國產”私人銀行 難以照搬境外模式
私人銀行業務跨越零售銀行、公司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不過,迄今為止,中國銀監會等監管機構尚未就此制定監管法規。在此前的“中國私人銀行業2007高峰論壇”上,銀監會銀行培訓部主任、國際部副主任羅平指出,目前,中國的個人信用評級尚待進行,反洗錢也是發展私人銀行的一個問題。
銀監會在2005年出臺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曾列出了私人銀行的定義和業務范疇,但定稿將這部分內容刪除了。銀監會投資者教育與理財業務監管負責人黃威就此指出,私人銀行業務的外延非常廣泛,而該《辦法》只是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如果把私人銀行業務也納入進來,那就不合適了。銀監會的考慮是,既要給內地剛起步的私人銀行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間,也希望在該業務成熟之前先制定好監管規范。
除了監管規范不明確外,私人銀行的眾多業務也受到既有政策和行業現狀的限制。張秋林指出,目前中資銀行不能進行全權委托資產管理,需要通過和信托公司合作來滿足客戶在這方面的需求。中資銀行不能替私人銀行客戶直接交易香港、歐美股票,大多數通過設計結構性產品來滿足客戶的境外投資需求。內地的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的品種很少,客戶可以選擇的余地較小。
此外,國情的差距決定了私人銀行不能照搬境外的模式。就合理避稅和遺產安排而言,由于中國內地目前沒有遺產稅和贈與稅,境外私人銀行擅長的通過創立離岸賬戶、辦理個人信托服務,對于內地的大多數客戶而言意義不大。(記者:李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