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5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6月5日上午,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獲得重大突破。出席發布會的有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博士,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海啟博士,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于孔讓主持會議。
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博士發布了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獲得重大突破的消息: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獲得重大突破。5月1日凌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中國南海北部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此次采樣的成功,驗證了中國有關基礎地質工作的可靠性,證實了中國南海北部蘊藏有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也標志著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水平一舉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博士發布了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獲得重大突破的消息
天然氣水合物存在于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結晶形成的固態籠狀化合物。純凈的天然氣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被點燃,因此,又被通俗、形象地稱為“可燃冰”。
1立方米的天然氣水合物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據估算,世界上天然氣水合物所含的有機碳總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國際科學界預測,它是石油、天然氣之后最佳的替代能源,一些發達國家將利用該能源的時間表定在2015年。
采集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國土資源部從1999年開始,啟動天然氣水合物海上勘查,歷經9年,累計投入經費5億元。本鉆探航次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委托輝固國際集團公司Bavenit號鉆探船承擔。首次實施鉆探航次即獲成功。
天然氣水合物樣品在第一、第四個站位獲得。第一個站位獲取的樣品取自海底以下183-201米,水深1245米,水合物豐度約20%,含水合物沉積層厚度18米,氣體中甲烷含量99.7%。第四個站位取自海底以下191-225米,水深1230米,水合物豐度20%-43%,含水合物沉積層厚度達34米,氣體中甲烷含量99.8%。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海啟博士介紹,獲取海底多段沉積物巖芯之后,在現場對巖芯進行X-射線影像、紅外掃描等18項測試分析,確認多個層段含有均勻分布狀和分散浸染狀天然氣水合物。迅速剖開巖芯,因釋壓、升溫影響,樣品大部分迅速分解氣化,但在沉積物新鮮切面仍清晰可見細小斑點狀天然氣水合物的白色晶體。將保壓巖芯樣品放入水中,涌出大量氣泡。將釋放的氣體直接點燃,火苗旺盛。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1999年開始,組織實施高分辨率地震調查,繼發現顯示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綜合異常信息之后,又系統部署了調查與評價工作,與國內外科學家開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通過連續9年的艱苦探索,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和生物等有利證據。初步預測,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可達上百億噸油當量。此航次之前,科學家反復研究,圈定出2個重要目標區,確定了8個鉆探井位。
鉆探分兩個航次,共計56天,每個航次國內有六位科學家參加工作。4月21日,鉆探船從深圳出發執行第一航次鉆探,5月18日返回深圳,歷時28天,分別于5月1日、5月15日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第二航次調查已于5月19日開始,目前正在同一海域實施作業。
中國在南海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的神狐海域,成為世界上第24個采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地區,是第22 個在海底采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地區,是第12個通過鉆探工程在海底采到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地區。中國也因此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后第4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采到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是在南海海域首次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
之后,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博士,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海啟博士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