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過度包裝來看,既然靠企業自律無異于與虎謀皮,那就應該用法律手段,拉起一道"高壓線" ,這既是對消費者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9月10日《京華時報》報道,9 日下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立法聽證會在國家質檢總局舉行,來自行業協會、企業等各個階層的27名代表參與了聽證。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條例提出的商品包裝空隙率不得大于55%、商品包裝成本不得超過商品銷售價的15%兩項技術參數,成為所有企業代表質疑的焦點。
為什么所有企業代表都不約而同地質疑這兩項技術參數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如果這兩項技術參數得以通過,最終成為企業不能碰的“高壓線”,就可能斷了一些企業的“生財之道”。如今,靠過度包裝來抬高商品價格,已經成了一些企業的潛規則,這兩項技術參數觸到了企業的痛處,他們能不質疑嗎?
近日,筆者在商場買了一盒包裝精美、標價近百元的“禮品月餅”,到家拆開后發現,里面只有四小塊月餅。試想,如果只是這四小塊月餅,撐死賣個二三十元,可一旦“穿上”商家精心打造的禮盒,身價立馬就大幅上漲了。時下,商場里有著如此豪華包裝的商品可以說比比皆是,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可以借此成倍抬高價格,如此快捷的生財之道,商家怎能輕易放棄?
然而,消費者買的是商品,而不是包裝,過度包裝無疑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當然,考慮到運輸安全和方便攜帶等因素,商品需要包裝,但包裝必須適度。從商品包裝成本不得超過售價15%這項參數引起企業強烈反應來看,在現實中,許多商品的包裝是大大高于這個參數的。也就是說,消費者在買東西時,要為無用的包裝付出不少錢,這顯然是一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通過此事,我們還不難看到一些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首先,過度包裝是對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消費者購買商品后,大多數包裝物都被扔到垃圾箱里;再者,大量包裝物被拋棄后,加劇了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過度包裝的泛濫,在社會上引領了一種奢侈之風,與節約型社會的理念相背。
無論是為了維護消費者權益,還是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都需要剝下商品的過度包裝。近年來,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成為熱門話題,捐款捐物、扶貧濟困是一種社會責任,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在一切運營活動中都要承擔社會責任。就過度包裝來看,既然靠企業自律無異于與虎謀皮,那就應該用法律手段,拉起一道“高壓線”,這既是對消費者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鄧學志)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