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收入投資者比例高,行權意識缺失。個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和2000至5000元之間的群體,所占比例合計接近70%。中低收入者已是股市投資者的主要群體。而且這些個人投資者大多數只對短線炒作感興趣,只做股民不做股東。”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黃湘平日前透露了兩份投資者調查的最新發現。
截至2007年10月底,滬深兩市投資者開戶數達1.36億戶,其中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占48%,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30%左右,而個人投資者占到基金市場的98%。“個人投資者數量龐大,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特點”。
為了摸清個人投資者結構狀況,去年,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進行了“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問卷調查”和“基金投資者情況調查”,結果發現,新股民踴躍入市,成為資本市場的新生力量,委托理財迅速成為社會財富的嶄新形態,新入市投資者呈現出“三高三缺失”的特點。
談到股民的行權意識缺失,黃湘平介紹,調查發現對于是否參加過董事會提案的表決這一問題,63.4%的個人投資者表示沒有參加過,而不知道有這回事的個人投資者占14.3%,表示參加過的僅占被訪者的14.2%。
黃湘平認為,這說明大多數投資者缺乏作為股東行使權利的主動性,還沒有樹立起股東意識。
“新入市的投資者比例高,風險意識缺失。”這是調查的第二大發現。
近兩年來,投資者入市總量增加很快,平均每天有13萬戶新入市的投資者,最多的時候一天開戶90多萬。2007年新開戶數為3269萬戶,是2006年A股開戶數的10倍。
新入市的投資者沒有經過熊市的洗禮,看到的只是近兩年股市的財富效應,風險意識缺乏,“特別是借錢炒股的現象較為突出”。
在調查中,6.4%的投資者幾乎沒有考慮過投資會有虧損的可能,新入市的股民更是高達9.4%的人群有此種看法,高出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股民和基民的第三大特征,是“中小投資者比例高,長期投資理念缺失”。黃湘平介紹,從入市的資金規模看,一半以上的投資者股市的資金量在30萬元以下。其中,10萬元以下的占25.1%,10萬~30萬元的投資者占25.7%。過半的個人投資平均持股時間不足3個月,缺乏長期理性投資的理念。
中小投資者成為我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新生力量,是2006年以后的現象。黃湘平說,隨著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證券市場實現了轉折。最明顯的就是參與證券市場的投資者人數、范圍、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調查發現,投資者主要集中在33~54歲,中青年和55歲以上的離退休人士是證券投資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60%以上的投資者具有大學或以上文化程度。同時,投資者的職業分布也比較廣,但是下崗、離退休和自由職業者比較靠前。
對于投資者的“三高三缺失”現象,黃湘平認為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和投資者教育,非常必要和緊迫。
“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股市能否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投資者的保護制度。”黃湘平舉例說,“波蘭和捷克有相似的制度水平和文化背景,波蘭比較注意投資者的保護,股市欣欣向榮,而捷克漠視投資者保護,證券市場萎縮。如何保護投資者權益是各國市場面臨的共同問題。”
黃湘平建議完善投資者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入手,進一步落實對投資者財產性收入的保護,以《物權法》的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創造條件,讓更多人擁有財產性收入。
黃湘平認為,要建立投資者保護的長效機制,以知情權為中心,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投資者教育體系,告知投資者的權利和主張途徑,使其逐步成為理性成熟的投資者。
黃湘平還透露,中國證監會也將設立專門的投資者教育部門,對投資者教育工作進行全面的規劃、組織、指導、協調。
據黃湘平介紹,日本證券協會和東京證券交易所已在大中小學生中,廣泛進行基本證券知識教育。我國也應將相應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投資基礎知識寫進課本,從小對公民進行投資者教育。(記者 崔麗)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