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對我國1萬多家境外企業有什么影響?給跨國并購帶來更多機遇還是更大風險?在“抄底”的誘惑下,我們怎樣“走出去”?請看本報獨家報道——
海外沖擊不可避免,總量很小暫勿過慮
隨著次貸危機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蔓延,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特別是跨國投資不可避免遭到沖擊。面對金融風暴,分布于全球近180個國家和地區的萬余家境外企業現在還好嗎?
今年以來,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和海外擴張仍較活躍,據商務部統計,上半年全國對外直接投資近342億美元,其中金融業有85億美元,而非金融業達256億多美元,占75%,同比增長229%,這當中包括中鋁140億美元收購力拓部分股權等大項目。主管部門透露,目前金融危機對我境外企業的損失程度還無法確切統計,就其影響而言,迄今為止尚未有明顯劇烈的反映,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商務部研究院邢厚媛研究員認為,金融海嘯波及全球,一些國家出現流動性緊張,對于已經“走出去”尤其終極市場是美歐的企業,首先會遇到資金困難,“輸血”鏈條隨時可能中斷。另一方面,危機導致美國消費增長乏力,整個供應鏈發生扭曲,境外企業營銷會受阻,減產裁員的壓力增加。記者了解到,次貸危機爆發后,一些中資企業確有浮虧,有的資產和市值縮水較大。
專家提出,盡管形勢嚴峻,但由于我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占比很小,至今存量才1200億美元,加之有國內穩定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作后盾,因此暫不必過于擔心。從地區分布看,亞洲、拉美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集中的地區,亞洲擁有境外中資企業的50%,在美歐的中資企業不超過2000家,且多為貿易類。從行業分布看,主要是批發零售、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倉儲、采礦、制造業和金融業,這幾大行業合占海外投資流量的90%。從投資主體看,多元化格局繼續凸顯,但央企仍占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80%左右,跨國營銷經驗相對豐富,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
“出海”不是為了沖浪,“抄底”尚不具備優勢
近來,國外一些輿論指出,當前是各類中資企業加快海外抄底的大好時機,國內也有企業躍躍欲試。那么,危機給我跨國投資和并購帶來了更多機遇還是更大風險?準備“走出去”的企業應作何抉擇?
邢厚媛說,通過跨國經營包括并購到海外投資辦廠、整合優質資源,是中國企業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何況國內經濟已呈結構性飽和。理論上講,眼下確是“走出去”的投資良機。可是,現實地看,國際金融市場越動蕩,海外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就越不可測,“走出去”的融資風險和經營風險就越大。而多數國內企業尚不具備跨國并購、運營的素質和能力,尤其在金融領域,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抄底”還不具備優勢。企業要好好掂量,保持清醒。
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認為,必須對這次金融危機的本質有準確把握,對其長期性有充分認識。危機還未見底,你就急著“抄底”,一旦失手,成本更高。即使見了底,恐怕也需要很長的恢復期,企業應慎之又慎,不能僅僅為了沖浪而“出海”,更不能簡單地以為人家在“甩貨”,得有長遠眼光和規劃,這方面要吸取當年日本的教訓。
調整戰略,防范風險,加強內外聯動
風暴面前,下一步跨國投資該怎么走?
商務部合作司有關人士表示,水有多深?有待觀察。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調整會形成全球新格局,洗牌過程也會使一些國家的產業出現空當,國內企業不妨適時而動,但切勿盲動。要把準機會,更要未雨綢繆,嚴防風險,風險控制直接關乎海外投資的成敗。
邢厚媛說,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投資一大特點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企業要及時調整國際化戰略。不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還不大,特別是包括巴西、印度、俄羅斯在內的“金磚四國”發展勢頭好,非洲、中東的潛力很大,可重點投資這些市場。同時,在全球范圍內運用股權投資和跨國并購等新方式,在國內經濟長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資源、技術、營銷渠道、品牌等領域有所作為,繼續擴大農業對外合作。企業要對不同國家的投資環境深入摸底,像美國就以外資并購影響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有諸多法律約束甚至政治干預。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但絕非短期套利。專家們呼吁,在目前的非常時期、非常環境下,海外投資的戰略導向應更清晰、明確,政策層面應更具競爭性、系統性、靈活性,更好地體現扶持,鼓勵真正有實力、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和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跨國經營,避免一哄而上,并加強內外聯動。
金融風暴給我國海外投資并購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只有把基本功練好,把自己的事辦好,才有足夠的底氣和能量,在對外投資中抓住一切機遇,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龔雯)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