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0多歲的農婦馮愛倩與剛到任的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的“爭吵”,無意間促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中國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誕生。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繁華,很多人歸功于20多年前的那場“爭吵”。不過,這么多年來,隨著多個版本的演繹,這場著名的吵架具有了小說般離奇的情節。有人懷疑這場“爭吵”的存在。他們究竟吵了沒有?怎么吵的?記者日前趕赴義烏,采訪了有關當事人,努力還原小商品市場初創時的這段風云史。
“吵了一架”
義烏小商品城之路從此拓展
2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義烏擁有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2007年成交額達到348億元,連續17年居全國工業品市場之首,并已成為全球小商品價格的風向標。
1982年5月的一天,義烏農婦馮愛倩走進義烏縣委大院,和新上任的縣委書記謝高華“吵了一架”。馮愛倩不明白,自己沒工作,到城里做點小買賣,為何要被趕來趕去,還要被罰款。他們的爭論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馮愛倩走后,謝高華開始認真思索馮愛倩的話。他派了個工作組,對農村狀況進行調查,也對當時只有3平方公里大的縣城里的擺攤者進行了查看。
經過大量調查之后,1982年9月5日,義烏縣委作出了一個驚人舉動——開放位于義烏湖清門的小商品市場,這在當時被人認為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隨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義烏縣委、縣政府的一號《通告》問世了:“允許農民經商,允許農民進城,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多渠道競爭。”
1984年12月,謝高華調任衢州,但義烏的小商品城之路從此卻拓展開來。
為何要“吵”?
馮愛倩:“露天擺攤要‘割掉’”
當年與縣委書記“爭吵”的馮愛倩,今年已經70歲了。她是義烏第一代擺攤人,后兼任義烏小商品城治保委員會和婦女聯合會副主任,現退休在家。馮愛倩家的店面在農貿城的國際花市。
馮愛倩右手腕戴了一只玉手鐲,她點著了中華煙,抽了起來,“我每天抽兩三根,不多,這一習慣我保持了幾十年,做生意要打交道。”馮愛倩說,“現在生活好多了,當年真叫苦。我有五個小孩,原來都是居民戶口。上世紀60年代,我們把戶口遷到了農村,也就是廿三里鎮。為啥叫廿三里,因為它離義烏23里地,廿三里是雞毛換糖的發源地。過去義烏人窮啊,農歷十月,義烏人就出去了,挑擔走街穿巷,一頭是紅糖,一頭針頭線腦,各地都去換雞毛,換回雞毛,賣給供銷社換錢。”
“1980年,我就開始做這樣的小買賣了。家里有這么多人要吃飯,我又不會種田。每個月農歷初一、初四、初七,我會到廿三里趕集。其他日子生意沒得做,我們就想到義烏城里擺攤,當時也沒有交通工具,我就是挑著擔子‘跑路’。”
“被趕來趕去,想找政府反映”
“露天擺攤,按當時的政策,是要‘割掉’的。我被人家趕來趕去,又要罰款,實在沒辦法,就想找政府反映反映。找縣委書記,也是壯了膽子。別看我現在算是名人,但當時我這個婦道人家,沒有什么地位。我找過謝高華三次。第一次他正好在縣委門口,我就問他,你是不是謝書記,為什么城里不讓我擺攤,我們都沒飯吃了。他要我到辦公室去,我心一橫,心想去就去。看到他抽煙,就遞給他一根‘大重九’。他聽我說完,就說,你先去擺吧,我叫他們不趕你了。接著,義烏湖清門就形成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露天的。后來兩次我找他反映情況,想怎樣把這個市場搞得規范些。不久,第二代小商品市場也形成了,上面有石棉瓦的。后來,我做五金生意,做到2006年就不做了,五金配件太重,我一個人送貨太吃力。我大兒子在市場擺攤賣襪子,還開了個小工廠。”
談到謝高華,馮愛倩有些激動:“謝書記是有魄力的,沒有他就沒有小商品市場的今天,現在市場里小商品有幾萬種,外商多,韓國人就有5000多人。1984年,謝書記回衢州了,但我們成了老朋友,平時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
怎么“吵”的?
謝高華:馮愛倩沒有拍桌子
時任義烏縣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在調任衢州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后,于1995年退休。現在,78歲的謝高華已臥床十多天了,前些天,他摔傷了脖子和肋骨,中醫正在給他做按摩。
說起當年的“吵架”風波和小商品市場的興起,義烏的這位老縣委書記談興很濃。他向記者澄清了一個細節,當年馮愛倩只是用手敲了幾下,沒有大拍桌子。
“馮愛倩性格外向,是個作風潑辣的人。她在縣委門口,用義烏土話問了我幾句,我初來乍到,聽不懂。便問她什么事,但她語氣很急,話還是聽不懂。這時街上的人越來越多,我就往辦公室里走,對她說,跟我到辦公室里去。她說,‘去就去’。我辦公室很簡陋,她進辦公室后,就遞了一根‘大重九’煙。我們慢慢談,她的話我也就聽明白了。她是責問縣委為何不讓她做生意,還要罰她,趕她。當時,她肚里有股氣,語氣是責問的,語氣激烈時,還用手敲桌子,但沒有傳聞中的‘大拍桌子’。我們談得比較投機,談了一個多小時,也了解了她家里的情況,知道她靠做點小生意維持家里的生活。我說了兩句話,一是我理解你,同意你擺攤;二是會告訴有關部門,不來趕你。”
“對于這類擺攤的行為,政府沒有明確的態度。但老百姓要擺攤,打也打不掉,趕也趕不跑,批也批不倒,這也讓我思索。我組織了一些干部進行調查,發現這是老百姓為了生存找出路,是一個好現象。我們義烏辦市場,當時的金華地委書記厲德馨很支持。”
縣委大院門口都是小商品
大家調查回來的結果是:一、義烏人特別苦;二、商業頭腦比較發達,精明;三、膽子很大。在下鄉調查的過程中,有不同意見的機關干部也開始統一了認識,老百姓擺攤沒什么危害,還可以讓義烏人賺點錢,覺得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
1982年9月,義烏縣委開放了位于義烏湖清門的小商品市場。這成為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雛形。市場開放后,大街小巷擠滿了,周邊的農民也都進城來了,攤位一直擺到了縣委大院門口,有上千種產品在市場銷售。而謝高華這個縣委書記,“如果早上7點之前不出門,就根本出不去了。”
在政府的呵護下,市場紅紅火火地發展起來了,而且越來越繁榮。在1983年下半年,謝高華提出了“興商建縣、振興義烏”的口號。可是,當時義烏工業基礎差,農民土地少,財政上沒有資金。怎么辦?縣委書記決定向銀行貸款,興建攤棚式小商品市場。因為資金量比較大,縣級銀行根本不可能貸出這么多錢,他輾轉找到了省里的銀行。當時謝高華面臨的壓力和爭議都非常大,但最后,他還是果斷決定貸款57萬元建設攤棚式小商品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藍圖從此繪就……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