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借錢是等死,借錢是找死。”融資兩難現已成為多數中小企業所臨困局。
融資借錢,無非是兩個渠道,要么向銀行借,要么民間融資。“不管是銀行貸款還是民間融資,現在的借貸成本都讓企業難以承受。”直面“錢荒”,不少中小企業開始謀劃艱難轉型。這雖然是一段最艱難的時期,但也是考驗企業生命力的關鍵時刻。但是,在艱難的企業轉型中,并不是每個中小企業都有“柔性轉身”的時間和可能。
缺錢,已經成為不少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十分緊迫的問題。去年以來,蘇浙滬等地一向生意興隆的中小企業突然發現,銷出去的商品回款時間明顯延長,企業資金周轉的速度明顯減慢,本來就難申請到的銀行貸款已經幾乎不可能貸到……“我們現在是在過冬,就看能不能熬過去。”一位從事箱包貿易的上海民營企業主對記者說。
面對“錢荒”,中小企業處在備受煎熬的“十字街頭”。
多數中小企業資金鏈“吃緊”
在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一直是當地經濟運行的活力所在。“長期以來,我們浙江本地人基本上沒有失業現象,而且還吸納了大量外來的打工者。為什么?還不是因為我們浙江的中小企業發展得特別好。”浙江省麗水市的一位政府官員對記者說,但是,現在浙江很多中小企業主最擔心的問題就是“資金”。
浙江一家不愿具名的企業主告訴記者,資金緊張是公司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他分析說,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一狀況的發生。一是生產成本的上升。“電費上調、工資上升、煤價上漲,今年都一齊襲來,使目前的生產成本與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上升,但是又不能將所有成本都通過價格上漲來彌補,因為國內的許多企業都對價格十分敏感,大幅漲價會失去很多客戶。最后,只好企業自己死扛。”二是貨款回收的難度增大。
“因為公司的客戶大多都是中小型企業,他們今年的經營狀況較往年相比都有所下降,這樣一來公司收款難度就大于以往了。”他舉例說,以前廣州客戶的貨款一個月以內就可以收到,但是現在往往要等上兩三個月才能到賬。“人家也不是故意拖欠貨款,實在是大家都很艱難。最后還是兩個字:死扛!”顯然,“死扛”肯定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一家股份制銀行杭州分行的副行長告訴記者,自去年12月底以來,該行平均每周有一到兩家企業還不起到期的貸款。而這種狀況在杭州銀行業內并不鮮見。
“現在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這位副行長說。
中小企業面臨尷尬的融資困局
“現在不借錢是等死,借錢是找死。”蘇州昆山的一家電腦零部件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對記者說。采訪中我們發現,這種融資兩難的困局在多數中小企業都有體現。
不少企業主反映,不融資借錢,企業是慢慢地熬,熬過了就能活下去。如果熬不下去,資金鏈斷裂,企業只能關門。如果融資借錢,無非是兩個渠道,要么向銀行借,要么民間融資。“不管是銀行貸款還是民間融資,現在的借貸成本都讓企業難以承受。”這位負責人說。
江蘇銀監局的一份調查顯示,去年以來,企業的借貸成本大幅上升,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率從2007年初的2.3%上升到年底的9%,目前仍處于5%以上的高位。2007年6次加息使得一年期貸款利率從6.12%上升到7.47%,上升了22%。優惠利率基本取消,并且加收了一些費用,如大多數銀行開始向企業收取1%-3%的承兌匯票敞口承諾費。“有統計表明,貸款利率實際上升了33%左右。”這份調查說。
蘇州高科技園區一家軟件公司副總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企業需要補充流動資金,隨時可以到商業銀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現在向銀行申請到貸款的難度很大。即使貸到,也是打了折扣的。比如,申請貸600萬元,只能給你400萬元。而且貸款利率還要上浮。”同時,商業銀行還普遍對中小企業信貸“提價”。據記者了解,目前,上海中資銀行已普遍對中小企業信貸提價30%左右。事實上,如今能在商業銀行貸到款的小企業可謂鳳毛麟角。根據江蘇省銀監局對全省120戶小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2007年4個季度小企業貸款的滿足率分別為92.53%、91.51%、83.87%和80.23%,呈逐季下降的趨勢。
在長三角地區,民間融資以及高利貸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不少中小企業都或多或少地跟民間融資結過緣。“誰愿意去借高利貸?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浙江麗水一家民企負責人感慨道。據他介紹,在長三角一帶,高利貸的利息最高已經達到年40%以上,一些中小房地產企業的短期融資利率甚至達到年70%。“這根本就是找死。但是為了緩解資金困境,又有什么辦法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渡過眼前的難關再說。”
中小企業轉型亦艱難
直面“錢荒”,不少中小企業開始謀劃艱難轉型。“這雖然是一段最艱難的時期,但也是考驗企業生命力的關鍵時刻。”浙江嘉利燈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他介紹說,公司正一方面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做大做強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如今的市場環境就像是一塊試金石,優勝劣汰本來就是中小企業生存的法則,誰能生存下來誰就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這位負責人說。
但是,在艱難的企業轉型中,并不是每個中小企業都有“柔性轉身”的時間和可能。光大證券研究所研究員黃學軍認為,近年來,很多促使企業轉型的政策或做法密集出臺。“從長遠看,這是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的。但時間太緊,手段太急,恐怕會導致轉型成本太高,代價太大。
這點應該引起關注。”一些商業銀行和銀行監管層的人士也指出,宏觀調控出臺時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相對寬松,目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有所緩解。“當前,可以考慮靈活掌握新的金融調控政策出臺的時間和力度,讓中小企業緩口氣。”上海一家商業銀行基層信貸人員對記者說。
長三角地區的一家銀監局負責人也表示,當前,應逐步提高信貸分配的科學性。他建議,全國性的法人銀行只控制總行的信貸規模,然后采取科學的方法預測各地的資金需求,調劑余缺,緩解資金緊缺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他認為:“在當前的管理體制下,將信貸規模直接劃分到地方,容易造成層層加碼,畫地為牢。”而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教授則大聲疾呼,當前,“保護企業”已成當務之急。畢竟,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活力源泉之一。“少了這一塊,長三角乃至中國經濟都會少了很多精彩。”(黃庭鈞 朱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