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權威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創業板將采取比主板市場更嚴格的退市制度。除此之外,創業板在一些具體的制度細節討論上,依然存在一些爭論。
例如,究竟哪些企業可以算作創業企業,哪些企業可以算作高新技術企業,最終能夠作出錯誤較少判斷的,應當還是市場本身,現有的監管架構應當重點作合法合規形式的審查,不應當代替市場作實質性的審核。如果“是否是創業企業”要交由一個機構來判斷,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一些類似的所謂高新企業的論證,往往泥沙俱下。例如,如果這個機構的成員主要從監管和合規等角度著手判斷,則在專業上很難判斷哪些企業是“創新型”企業;如果這些成員由業內人士出任,則利益沖突就值得關注。
極端一點來說,也不能過分指望創業板的建立就能迅速帶動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因為創業板提供的主要還是一種激勵創新的氛圍,真正擁有顯著的自主創新的企業,在當前中國的技術和制度條件下并不很多。因此,在這一點上不必過分作嚴格的審查和事前的判斷,關鍵還是著眼于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此外,從市場化的角度看,對募集資金用途的嚴格限制實際上沒有很大的意義,很多企業的資金運用實際上事前并不一定可以清晰預見。但在中國證券市場這樣一個誠信狀況下,投資者多數已經習慣了對籌集的資金用途進行監控和限制。因此,創業板市場的資金監管,可能需要摸索一種既寬松于主板市場,又能保證上市公司誠信的模式。
針對創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特征,發行上市等整個過程的可預見性變得更為重要。不少國內的企業盡管清晰了解到海外上市的成本要高很多,但是之所以還堅持要到海外上市,關鍵還是海外上市的整個流程大致清晰可控,進程也具有較大的可預見性。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內地市場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最后,創業板的監管要更為注重保薦機構的責任。這是因為創業板對保薦人的綜合判斷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許多重要的判斷,可能需要一家證券公司動用整個公司的研究和投行的資源、乃至可能還需要邀請外部的資源來提供支持。特別是創業板企業往往橫跨許多行業,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業務模式實際上也在迅速發生變動和調整,對于不同行業的理解所要求的行業知識儲備也迅速提高,這往往不是保薦人個人所可能承擔的,而必然需要動員整個公司的資源。因此,創業板市場的監管,應當更為關注對保薦機構的監管。
創業板的重點是強調創新,那么創業板的上市過程本身也應當有所創新,不應停留在主辦市場的縮微板的地位上,自身也應當成為制度創新板。例如,有一些企業,根據主板或者中小企業板的要求達不到上市標準,但是本身又十分富有活力、有較強市場創新和競爭能力;還有一些企業已經形成了通過大量訴訟在國內外市場獲得專利費等的盈利模式,但是如果根據傳統的主板等的上市標準,具有大量訴訟的公司可能是存在重要的經營風險的公司,因此不應機械地按照主板標準來判斷。
最后,高新技術企業往往因為不斷有機構投資者的進入和退出,導致公司股東結構特別是大股東的重大變化,但實際上這些企業的管理團隊十分穩定,因此在判斷是否存在重大股東調整與變化方面應當采取與主板市場等差異化的評審辦法,例如應當主要看管理層的穩定。(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教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