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待救市措施終于出現。證監會4月20日晚突然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對備受市場關注的股改限售股解禁進行規范,并對上市公司存量股份的轉讓提出了8條鐵律。 中新社發 穎慧 攝
|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一日電 (中新社記者 賈靖峰) 本輪下跌持續數月,“救市”呼聲已現疲態,A股終于盼來了第一個實質性利好:二十日夜,中國證監會緊急出臺《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對股改后限售股票(俗稱大小非)大軍壓境的“解禁潮”再下三道“限制令”。
二十一日滬深股市開盤漲逾百分之五,有如久旱逢甘霖,其情酣暢;但最終滬指僅以二十二點的“小紅”報收,一路沖高回落,收出陰線,又藏幾許隱憂。
新規第一道令:未來一個月內出售解禁股逾公司股份總數百分之一應上大宗交易系統,據此,大小非股東只能每月在二級市場上出售不足百分之一的股份,或自找買家在大宗交易市場上處理,而大宗交易時間在二級市場收盤后,對股價并無影響;第二道令:控股股東在年報、半年報公告前三十日內不得出售解禁股;第三道令: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東應及時準確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監管者此番出手,業界叫好:此舉一定程度提振了頹靡多日的市場信心。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評價此舉“與其說是救市,不如說是管理層在市場信心缺失到極點后一次明確的表態。”
后市或有反彈。申銀萬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表示,新規明顯限制了解禁股流通速度,緩解了“擴容”帶來的資金壓力,令投資者明確樹立流動性趨減的預期,加之政策出臺于超跌的敏感時刻,及時穩定恐慌情緒,或可助推反彈。
市場對“大漲”既懷憧憬,又存猶疑,這一場突降利好,究竟能給干涸數月的A股帶來“甘霖”幾許?
應當看到,宏觀經濟和企業景氣隱憂仍存。陳李提醒,決定走勢的關鍵因素,不僅有限售股流通,還有企業盈利問題。后者的重要性超過限售股。未來中國通脹壓力、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依然不小,企業盈利增速不斷下滑的風險沒有消散,評估利好,仍需謹慎。
應當看到,限售令限制了拋售,但或未完全驅散減持沖動。此前已有專家指出,由于A股整體估值中樞下移,金融資產的增值空間難比實體資產,因而有相當多的存量股份股東很可能仍愿意將金融資產轉換為實體資產。
應當看到,目前大宗交易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大宗交易后,承接“大小非”的機構如何處理這批股票,仍很關鍵。事實上“大非”(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東因保有控股權的要求,其減持壓力并沒有“小非”那般強烈。中信證券分析師程偉慶認為,新規限制“大非”減持,而對“小非”的限制不大。
應當看到,市場在經過短期大幅下挫后,套牢盤仍然很多,反彈力度可能受壓。不過,前期兩市大幅下挫“泥沙俱下”,被“錯殺”的超跌績優股仍舊值得關注。
本質上,只有看到宏觀面通脹壓力緩解,企業盈利維持強勁,方能判斷市場趨勢反轉。正如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反復言明,此次新規是一項“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的基礎制度建設。因此,若將“救市”期望押寶在此,重燃投機沖動,仍非明智之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