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昨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從國際股市的發展過程來看,股市本性就不可能是一個平緩上漲的過程,因此,不能指望通過出臺政策來使股市平緩上漲,宏觀調控政策目標不能瞄準調控股市。
李揚表示,當前,我國面臨的流動性膨脹問題可能長期存在,僅僅依靠貨幣當局,并繼續沿用現有的政策手段來應對流動性膨脹問題,恐怕難以奏效。但流動性膨脹不一定是壞現象,充裕的流動性有助于實現一國經濟保持低通貨膨脹條件下的高速增長。
李揚指出,流動性膨脹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股市和樓市。原因在于股市和樓市其定價不符合價值規律,其價格并非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均衡價格難以確定,而一旦流動性膨脹導致股市和樓市出現極端情況,將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李揚認為,目前來看,股市問題不能指望通過出臺政策使其平緩上漲,從國際股市的發展過程來看,股市本性就不可能是一個平緩上漲的過程。他認為,股市有自己的發展路徑,要減少股市波動的風險,關鍵問題是銀行資金不能陷入太深。
“如果銀行陷入太深,股市動蕩可能造成的銀行支付危機將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還可能是社會問題。”他指出,美國股市1989年、1999年的股災之所以社會影響沒有1933年影響那么大,主要原因在于銀行資金沒有牽涉太深。
李揚認為,當前我國流動性膨脹的四個主要原因是:國內高儲蓄率,經常項目順差高企;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強化了外匯儲備增長態勢;支付清算制度的現代化;金融市場發展與金融創新的深入推進。
“而儲蓄大于投資是可貸資金過剩的根本原因。”李揚分析指出,目前從儲蓄的部門結構來看,從1992年到2003年資金流量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儲蓄率在下降,而政府部門的儲蓄在高速上升。2000年-2003年,我國新增的國民儲蓄中有近75%來自于政府部門。李揚說,“2005年我國財政增收5000億,2006年增收7000億,今年財政增收超1萬億已成定局。”
李揚表示,當前及今后我國宏觀調控的長期戰略任務之一是降低儲蓄率和提高國內消費率,就此來看,宏觀調控政策就應該放在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上。他認為,提高居民收入顯然應當成為我國今后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長期著力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逐步提高勞動報酬率、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外,還要通過積極發展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改變銀行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的狀況,為居民獲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財產收入創造條件。(記者 鄭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