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以來,國務院批準建設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消息,引發了市場的普遍關注。
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成為這一新聞的核心字眼。圍繞關于中國煤炭流通體制的反思,以及對太原交易市場能否承載全國性交易中心地位重任的質疑漸次展開。
全國性交易中心的市場呼喚
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煤炭交易中心應該是煤炭行業長久以來的期盼。早在1992年,國家就在北京、上海、秦皇島、太原等地設立了十多個區域性煤炭交易市場,各家也都曾試圖擔當起全國煤炭交易的重任,但是由于政府主導的全國煤炭訂貨會的存在,這些煤炭交易市場只能進行少量市場煤炭的交易,甚至多年來在區域內都沒有起到太大作用,至今大都名存實亡。
隨著煤炭行業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交易市場的缺失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誕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煤炭訂貨會,既無法滿足市場交易各方的多方面需要,又無法實現提供信息、調節供需、公平有序、保障供給的目的。最終從2006年起,國家開始放開煤價,從2007年起,國家發改委不再舉辦訂貨會,煤炭訂貨會也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訂貨會取消了,建立全國性的煤炭交易市場也便越發顯得迫切。
早在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闡明了建設“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的意義,其指出,煤炭的市場化改革應“加快建立以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為主體,以區域市場為補充,以網絡技術為平臺,有利于政府宏觀調控、市場主體自由交易的現代化煤炭交易體系”。為貫徹國務院的要求,國家發改委委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2006年下半年起組織開展了“煤炭市場體系建設”課題專項研究。經論證,提出了我國煤炭市場體系建設的基本結構:以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為主導,以區域煤炭交易中心為輔助,以地方煤炭市場為補充,以供需雙方長期購銷合同為基礎,以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技術為手段。其目標為:力爭在3年~5年內,建成既能實現市場主體自由交易,又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規范運行、功能齊全、層次分明、方式多樣、手段先進的現代煤炭市場體系。
業內人士指出,建立全國性煤炭交易市場有著多重意義,其矛頭直接針對煤炭行業的突出瓶頸。
首先,我國煤炭生產行業集中度較低,居國內煤炭產量前4位的企業合計生產原煤3.13億噸,僅占全國煤炭產量的17.34%,大量中小型煤炭生產企業無序競爭,惡化了市場環境,建立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對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我國煤炭市場具有“分散生產、集中消費”特征,全國供給方有20000多家企業,消費方主要是電力、鋼鐵、建材、化工四大行業。建立全國統一煤炭交易市場,可為交易各方搭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易平臺,創造平等交易的市場環境。
三是有助于科學配置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運輸資源。鐵路交通運力緊張長期制約我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也是造成我國煤炭產品物流成本高、交易費用大、國際競爭力弱的重要原因。建立全國統一煤炭交易市場,可為鐵路部門合理安排運力、減少中間交易環節提供一個市場對接的平臺,完全符合當前國家推動物流業發展的政策導向。
四是為政府規范市場準入制度、遏制非法開采、推進煤炭定價機制改革、利用間接手段調控經濟運行、強化價格監管將提供一條低成本通道。
此外,還有利于提高我國煤炭企業在國際煤炭市場中的話語權。我國年出口煤炭8000萬噸左右,位居世界第3位;焦炭出口占世界總貿易量的57%,是惟一具有國際話語權的能源產品。但長期以來,卻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的權威價格。國際貿易的定價規則長期被少數巨頭所壟斷,隨著全國統一煤炭市場的形成,國內外煤炭市場將實現無縫接軌,這令形成國際煤炭市場的“中國價格”。
山西的突破性試驗
今年1月26日,山西省省長于幼軍到省煤運公司調研時曾指出:“山西煤占全國外調煤的70%以上,焦炭也占到70%-80%,但銷售市場不在我們手里,這沒有道理……要抓緊籌建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市場,山西要把煤炭的銷售市場抓到我們手上!”
近年來,山西省一直致力于建設全國性的煤炭交易中心。2006年年底,省政府向國務院報送了《關于將太原煤炭交易市場建設成為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請示》,隨后,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批準了《關于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關問題的復函》,同意山西省在現有太原煤炭交易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煤炭交易市場改革探索,組建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其實,具體到山西,煤炭流通體制的改革有著關乎全省利益的重要性。長期以來,“挖煤”的高度分散和“賣煤”主體的多元化,使山西煤炭流通體制弊端叢生,山西煤炭利益流失嚴重。
據統計,全省7個國有重點煤礦各為一個銷售主體,直接對用戶訂貨,直接發運,直接銷售;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出省、省內煤炭銷售由省煤炭運銷總公司及所屬市分公司和縣(區)公司管理和經銷;出口煤炭由省煤炭進出口公司統一訂貨、統一銷售;地方國有重點煤礦、省能源產業公司、省鄉鎮煤炭運銷公司等一些企業的煤炭銷售實行計劃單列。
多年來,煤炭銷售領域的部門分割、地區分割、條塊分割以及政企不分,管理與銷售不分,出口與內銷不分的營銷體制,造成了山西煤炭銷售多頭對外、惡性競爭,山西的地方利益嚴重流失。有數據顯示,從1981年至2000年,僅煤炭價格與價值背離,就使山西煤炭效益流失高達約近千億元。從2000年以后的6年間,山西煤炭利益流失仍然十分嚴重。
山西方面認為,在山西建立全國性煤炭交易市場具有其他省市無法企及的五個條件:
一是資源優勢條件。山西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累計探明儲量2725億噸,保有儲量2574億噸,約占全國的1/3,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在未來煤炭營銷競爭中,山西煤炭資源的占有和有效供給無疑成為全國煤炭企業爭奪的一個重點。
二是生產優勢條件。山西煤炭產量、調出量大,供給能力強。連續20多年來,山西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30%,焦炭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40%和全球產量的18%。年新增煤炭生產能力4000多萬噸,現全省生產能力達到5.9億噸/年。從資源稟賦分析,山西無疑仍將是今后20年內全國最大的產煤省份。
三是銷售優勢條件。山西地處全國煤炭供、需扇面的軸心位置,煤炭市場營銷輻射范圍廣。山西煤炭供應國內28個省(市、區)以及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及地區。煤炭、焦炭出省調出量分別占全國省際間凈調出量的70%以上,煤炭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50%左右。焦炭出口占全國出口量的80%和全球焦炭市場交易量的48%。
四是區位、運輸優勢條件。山西地處全國煤炭消費扇面中心,距煤炭主消費地和港口運輸半徑平均為600公里-700公里,具有鐵路、公路建設相對超前的優勢。
五是成本優勢條件。從山西煤炭資源的整體分析,山西開采成本低,煤炭制造成本仍居于全國較低水平,因而煤炭價格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并且具有一定的引導性和控制力,部分產品還有決定性。
按照設計,新組建中的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市場由山西煤炭運輸總公司牽頭,在現有的太原煤炭交易市場基礎上改組而成,交易中心采用股份制形式,吸收省內大型煤焦企業成為中心股東。
據透露,交易市場的建設發展分三階段推進:
第一階段:完成對山西省內煤炭交易市場網絡資源的整合,形成全省為煤焦客戶提供服務的統一交易、統一結算、統一配置鐵路運輸資源,并有統一運銷監管保障的煤焦商品交易市場。
第二階段:建立依托晉、陜、蒙煤炭(焦)商品貨源、輻射國內中轉地、主消費地區的煤炭(焦)交易市場和物流配送網絡,形成與國際煤焦市場接軌、為全國服務的煤焦商品交易市場。
第三階段:在擴大、完善、鞏固國內煤炭現貨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整合國際資源,推出煤焦期貨交易,使市場成為國際重要的煤焦商品期貨交易中心,成為國內和國際煤焦商品的信息中心。
煤炭市場化需要配套改革措施
雖然,山西的自我定位與設計盡管被一些媒體稱作“將成為中國煤炭交易的核心平臺,并在交易中形成權威的‘中國煤炭價格’”,但質疑之聲也在隱隱出現。
有專家指出,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并不具備成為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的條件,將其定位為“重要的區域煤炭交易中心”,似更為合理。目前世界上較為成功的交易中心均分布在海運港口,建立在原產地的成功煤炭交易市場還沒有先例。此外在目前的財政體制下,山西建立煤炭交易中心后能否輻射到內蒙、河南、陜西和寧夏等煤炭主產地還是個疑問。
與此同時,在目前的市場環境與交易習慣下,交易市場能否得到企業的認可也是疑問。有山西煤炭企業人士表示,由于需求方一直是長期客戶,每年只需變更數量和價格,如通過煤炭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反而繁瑣并增加交易成本。此外,目前煤炭供應形勢還較為緊張,仍為賣方市場,短期內并不需要去市場上尋找買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錢平凡研究員稱,建成全國煤炭交易中心,應該具備幾個重要的條件:其一,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生產企業和消費企業的總部,應相對集中在中心周圍;其二,中心能夠與鐵道部門保持密切的聯系和溝通,在煤炭的日常交易中,可以隨時協調鐵路運輸的執行情況;第三,處于全國信息中心,可以做到收集、匯總與分析煤炭相關信息。此外,還應當立足于全國的宏觀調控,盡可能不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與影響。
山西方面也表示,建立全國性的煤炭交易中心仍需中央政府的扶持。煤炭自1993年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一直陷入未能徹底改革的困境。主要是因為煤的運量占鐵路運量60%以上,因此,煤炭合同從來就是三方合同。由于鐵路的壟斷經營,使得煤炭市場化無法徹底;加之電力價格市場化相對滯后,惟有國家在煤炭交易市場起始階段的全方位協調,才能保證交易市場的正常運營。從1997年-2002年間,煤礦投資幾乎沒有增長,有些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煤礦安全欠賬也越來越大,這些都使得關系到國家能源供應的煤炭,其市場化改革一直不徹底。煤炭的市場化改革迫切呼喚鐵路市場化、電力市場化改革能同步進行。(記者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