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快遞競爭而勢如水火的中國郵政和民營快遞,有朝一日竟能共坐一堂,握手言歡?
這不是幻想。隨著今年年初郵政系統的政企徹底“分家”,特別是作為監管主體的國家郵政局和作為經營主體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分別組建和運行,郵政企業與非郵政企業的關系已經悄然發生變化,而整個快遞物流行業的格局也進入了新一輪的博弈。
郵政與民營快遞:化敵為友?
“以往只要郵政部門和非郵政企業坐到一起,會議氣氛就會非常緊張,激烈的指責、爭論、甚至是爭吵就不用說了,搶話筒、拍桌子也是常有的事兒。”
5月19日,在“促進快遞物流業發展座談會”上,一位已經數次參與此類會議的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但這次座談會的氣氛卻相當的和諧,會間休息雙方還能談笑風生,真是少見。”
感受到這種變化的并不是個別人,作為此次座談會的主辦方之一,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工委秘書長劉建新,也感受到了這種不同。
“郵政系統政企分開和國務院批準郵政監管的新職責以后,從體制上創造了一個新的環境,國內的各類快遞企業也在開始逐漸適應這種環境了。”劉建新說。
今年1月29日,新的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同時掛牌成立,這意味著我國的郵政系統真正實現了醞釀多年的政企分開。
原來的郵政系統被一分為二:新的國家郵政局以監管機構身份出現,繼續行使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而企業職能則全部撥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新公司業務主要包括普遍服務業務、競爭性業務(包括快遞和物流業務)和郵政儲蓄業務。
各省市也逐步建立了不同層次的郵政監管機構和郵政經營企業。中郵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和中郵速遞服務公司(EMS)合并,并成為中郵集團的控股子公司。此外,中國貨運郵政航空有限責任公司、郵政銀行都成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旗下的控股公司。
也就是說,中國郵政與民營快遞等眾多非郵政企業一樣,都成為了國家郵政局監管和領導下的企業主體,從被詬病已久的“裁判員+運動員”雙重身份,變為了純粹的運動員。特別是從事競爭性業務的EMS,將被徹底被推向市場,成為真正的經營實體,與眾多非郵政的快遞物流企業在“同一口鍋里吃肉”。
“以前我們都叫‘××局’(局長),現在都叫‘××總’(總經理)了。”一位業內人士笑言這其中最直接的變化。
外資:急不可耐
2005年底,我國物流業開始對外資全面開放;2006年則是外資快遞物流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大舉開疆辟土的一年。而2007年伊始,中國國內的快遞物流市場已是一派風生水起。
“中國市場太好了,我們已經沒法等了。”聯邦快遞(FedEx)中國區國內快遞業務副總裁陳信孝的這句話,可能說出了很多外資企業的心里話。
5月28日,世界四大快遞巨頭之一的FedEx正式開始在中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并率先在中國推出次日送達的限時快遞服務。
至此,包括FedEx、UPS(聯合包裹)、DHL (中外運敦豪)和TNT (天地物流)在內的全球四大快遞巨頭已經全部開始在中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而以往,他們的主要業務僅是為中國境內消費者提供國際快遞服務。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近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的國際快遞領域,外資已經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僅上述四大巨頭就已經控制了中國8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且優勢正在進一步強化。
早在去年1月,FedEx就將自己的亞太轉運中心落戶廣州新白云機場,同月又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大田集團。FedEx因此增加了近百個國內快遞網點,從而形成了一個由它獨資擁有的、連接國內外市場的完整快遞服務網絡。
目前,FedEx在中國的服務網絡已覆蓋220多個城市,并計劃在未來4-5年內再新增100多個城市。
其他三巨頭也都在加緊設點、完善網絡,并通過收購中國的民營快遞公司實現迅速滲透。
TNT在中國擁有25個分支機構和2000多個服務網點,服務范圍覆蓋中國500個城市。1100多個操作與轉運網點、3000多輛卡車、上萬名員工和17萬客戶信息,使其成為目前在華經營網絡最全的國際快遞公司。
DHL已經在中國國內超過70個城市設立了分公司,甚至包括拉薩,這是DHL“中國優先”計劃的重要內容。UPS國際轉運中心已經在浦東機場開工,計劃2007年就能運營。
外資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雖然顯得有些迫不及待,但也做足了功課。
“他們非常了解中國市場環境和產業政策,而且他們在技術上、資本上、網絡上、品牌上都非常有優勢,發展的勢頭也非常迅猛,國內的各類快遞企業在看到差距的同時,也感到了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劉建新說。
“如果我們能早五年實現政企分開,今天我們面臨的競爭態勢可能會比較樂觀。”劉建新不無遺憾地說,“在國內各類企業互相掐架的時候,外資已經到處設點、迅速發展了。”
《郵政法》:平定“內亂”關鍵
隨著政策的調整、環境的變化、競爭的加劇,快遞物流市場的格局勢必也會進入一個新的博弈期。博弈的各方,郵政企業、民營企業、非郵政的國有企業(如民航快遞、中鐵快運、中銀物流等)和外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將發生變化。在外資巨人的迫近下,它們是否能夠及時的解決“內亂”紛擾?
八易其稿仍遲遲無法出臺的《郵政法》,是郵政與非郵政企業長久以來矛盾與對峙的焦點,也是確定博弈各方關系的核心。目前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郵政專營范圍的確定、快遞企業的準入門檻限制、普遍服務基金的繳納、行政許可制度以及非公經濟與外資的平等待遇等等。
“國家郵政局要積極扶持非公經濟的發展,建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規范的服務業準入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快遞服務。”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達瓦司長在介紹新的國家郵政局正在準備開展的主要工作時表示。
達瓦司長的這番話被看成是一個信號:一個政策上的利好值得期待。然而,除了國家政策層面,企業層面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用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工委秘書長劉建新的話說叫做“苦練內功”。
“不管是郵政還是非郵政,在今天的市場競爭中,挑戰都是巨大的。”中國郵政速遞服務公司的總經理袁國利說,“最主要的就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對于郵政企業來說,我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就是政企分開,接下來是公司化、專業化。”
袁國利認為中國民營的快遞業也同樣面臨機制體制的問題。比如,民營快遞公司在原始積累過程中,很多都是靠“加盟”、“連鎖”發展起來的,這種松散的合作方式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會碰到問題,很難再往前發展。
“所以一些有識的民營企業已經開始考慮直營了。”袁國利說。
“目前低端的國內快遞市場,已經由暴利時期進入了微利時期,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快遞需求的膨脹而暴富的民營快遞老板,日子已經越來越難過了。”北京市郵政管理局的一位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過去從上海到杭州,一份普通的商務信函可以賺三五百元,而現在只有三五塊的賺頭,100倍的縮水!”
但這個大變局中最關鍵的棋子,無疑還是“千呼萬喚”的《郵政法》。“只怕再等下去,我可能也會把公司賣了走人。”這是上海圓通速遞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喻渭蛟的一句氣話,但表達的卻是急切的盼望。(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