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回暖,中國成為全球最具活力和率先復蘇的經濟體而備受矚目,境外熱錢開始重新回流中國。與此同時,宏觀經濟形勢好轉與全球經濟好于市場原有預期,這些因素對中國證券市場均形成了推動力,使得大盤保持了震蕩上揚的趨勢。那么,年前股市還能再創新高嗎?就此本報專訪了部分證券研究專家。
多重因素支撐股市上升
問:從當前股市來看,支撐股市上升的基礎是什么?
何維達:我認為,從目前看,支撐中國股市上升的基礎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維穩政策的支持。大家清楚,中國的股市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靠政策支持,政策寬松,股市就表現好,否則就比較糟糕。二是經濟復蘇略好于預期,上市公司業績也略好于預期,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有盼頭,對上市公司有盼頭。三是資金還是比較充裕。股市靠資金推動,如果資金供給不足,出現“貧血”,那么股市必然大跌。
易憲容:只有逐漸上行的中國股市才能恢復股市的融資功能和中國經濟信心。而融資功能恢復,才能讓國內一些好的企業從市場便捷地獲得低成本的資金,從而為保證企業及行業增長創造條件。如果股市融資功能不恢復,那么它對保證國內經濟增長是相當不利的,也無法增強對中國經濟信心;二是2008年國內股市嚴重縮水,讓股市絕大多數投資者的資產嚴重縮水。我相信政府會采取鼓勵的政策讓國內股市逐漸進入上行的空間。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中國股市開始逐漸進入上行的通道。
未來漲跌要看內外因
問:影響年前股市的因素有哪些?
胡俞越:一是經濟形勢。新近出爐的宏觀經濟數據也表明經濟企穩回升趨勢進一步明顯,在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8%左右的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企穩回升的經濟將會對股市有帶動作用。
二是中央政策的走向。上半年股市之所以一路上揚,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相當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不排除有一部分信貸資金流入股市。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仍會繼續顯現。
三是創新措施的推進。監管層在下半年已經或即將推出的創業板、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一系列創新政策措施,并適當地掌控IPO的節奏和推出新基金,將有助于中國股市持續向好。
四是國際經濟形勢。歐美經濟也開始見底企穩,為中國股市維持震蕩上行提供了一個與此相一致的國際環境。中國股市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市場,也難以走出異于全球股市的獨立行情。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的暴跌,中國投資者也顯得更為謹慎和理性。
何維達:我認為影響因素有四個方面:政策、資金、業績和外圍市場情況。首先是政策。如果政策沒有收縮,寬松環境還是維持下去,股市還是會處于上升通道;其次是資金。如果社保資金、新基金和QFII等入市,并且達到足夠數量,另一方面,融資步伐適當放慢,這些也會促進股市上揚;此外,上市公司業績能否持續改觀,尤其是出口情況能否逐步好轉,內需能否增加,也是重要市場因素;最后外圍市場尤其是美國股市是否能保持上升通道,對中國股市也有影響。如果這四個方面的情況比較好,沒有出現變壞的話,年前股市會水漲船高。
股市仍然有上升動力
問:年前我國股市走向如何?
何維達:年前股市喜中有憂。不利因素為:融資規模大,大小非減持壓力大,創業板上市以及美國股市上升50%后的可能大級別調整,這些利空因素將影響股市走高。有利因素是:中國和世界經濟開始復蘇,政策面的支持,新基金和QFII入市等,股市仍然有上升動力。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今年底股市上證綜指可能到3800點,總的看,年前股市我個人比較樂觀,估計明年6月前后,股市可能達到4200點。
易憲容:年前,在政府有意愿提振股市的信心及整個經濟宏觀面逐漸向好的基本格局下,國內股市仍然有可能持續上行,只不過在上行過程中少不了震蕩。
股市上行的高度很大程度依靠于市場的關注焦點是否會由中小盤題材股逐漸向大盤藍籌股轉換。如果這種轉換成功,市場可能重新踏上價值投資之路,從而讓股市上行的成果逐漸穩定下來。如果這種轉換不能夠持續,那么市場震蕩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要大。
影響國內股市走勢最為重要的幾個方面,仍然是銀行信貸政策持續性、國內房地產市場價格理性回歸及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如果國際金融市場不會比2008年下半年進一步惡化,或國際金融市場基本上穩定,那么中國股市應該會上升。
為經濟轉型提供平臺
問:年前股市走向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胡俞越: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中國股市將不僅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更要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資本市場的平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調結構比“保八”更重要。調整所有制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城鄉經濟結構、一二三產業結構、產業內經濟結構、產品結構、貧富結構等等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議題,而經濟轉型、調整結構的效應也會在證券市場得以反映。
何維達: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也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器。如果股市走好,對經濟發展有提振作用,增強企業家及普通百姓的期望和信心;同時,股市走好,也會改善上市公司的業績,畢竟股票升值,上市公司業績也會隨之好轉,上市公司投資股市獲得收益,也有利于改善業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