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通脹隱憂尚未構成現實壓力當下是啟動資源價格改革的良機
在4萬億投資的強力刺激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確立,但通脹預期、產能過剩、全球此起彼伏的“退出”聲使得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充滿變數。
在近日舉行的“2010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包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在內的多位經濟學家均建議,在通脹尚未構成現實壓力的情況下,應抓住良機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減少對外貿出口的依賴,同時推進資源價格改革。
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披露信息稱,今年后幾個月宏觀調控的重點是,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這一政策信息使得投資者更加關注中央政府將如何“管理通脹預期”。
盡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管理通脹預期”,但賈康指出,其中“預期”二字非常重要,表明我們尚未面臨現實的通脹壓力。近期財政部公布的9月財政收支情況顯示,當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3%,重回全球金融危機前的高速增長。在賈康看來,今年財政收入增長應該和GDP增長在名義指標上同步,有望達年度8%的增幅。
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目前既有推動價格上漲的壓力,同時也有抑制價格上漲的因素,通脹也許并不值得過分為之擔憂。但也有經濟學家擔心,糧食價格上漲未來可能構成通脹壓力。“大家不必擔心因糧價、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通貨膨脹。這個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出席論壇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研究部部長韓俊說。
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到三季度,糧農產品價格持續下滑。韓俊表示,今年以來,糧食市場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價格下滑,國家不得不通過大規模按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以穩定糧價,維持農民的生產意愿。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宋國青教授此前的測算亦顯示,四季度價格增長速度可能為零,甚至出現負增長,亦即小幅通縮。
盡管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確立,但夏斌指出,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經濟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必須扔掉對美國消費需求的幻想,轉向擴大內需,切實調整經濟結構。
“美國人減少消費,對于原來靠大量出口維持增長的國家來說,相當于突然減少了最大的一塊消費需求。中國如何才能恢復過去9%至10%的高增長?必須靠擴大內需,擴大國內需求。”夏斌說。
全球金融危機前,貿易順差對中國GDP的貢獻率達35%,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達66%。由于全球金融危機讓西方國家消費者捂緊口袋,中國產品出口大幅下滑,今年進出口數據同比一直保持兩位數負增長。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外貿對GDP的貢獻為負3.6個百分點。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教授盧峰此前表示,進出口今年對中國GDP的貢獻幾乎接近零。
“應該在維持中國社會能夠接受的較低的增長水平的情況下,主動加快經濟調整,不要抱有幻想。”夏斌認為,主動加快結構調整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消費上,解決“高儲蓄、低消費”的問題。消費如果真正能上來,產能過剩的問題也相對好解決。
中國政府刺激內需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啟動“家電下鄉”。但截至目前,家電下鄉的效果遠未達到預期。韓俊說,有關部門最初制定的三年“家電下鄉”目標是銷售額8000億元人民幣,后來兩次下調至3000億元。今年1~8月,在農村地區銷售的家電共計326億元,目前看,全年要達到800億元非常困難。
他透露,中央政府選定的下一個刺激農民消費的熱點是農民住房。今年中央財政拿出40億元,在全國23個省份支持農民進行危房改造,一戶補貼1萬元。理論上測算,僅山東濰坊一個地級市,三年即可啟動消費300億元。
賈康認為,在中國經濟尚未完全走出低迷期的情況下,目前談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為時過早,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有必要繼續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就像貨幣政策進行了微調一樣,財政政策也需要適當微調,轉向側重于經濟結構調整。
“通脹尚未構成現實壓力,目前并不用發力對付通脹,這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時間窗口,更應該注重用我們的經濟手段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賈康說。
在他看來,當務之急是啟動資源價格改革。逐步理順扭曲的資源價格體系,推動資源稅賦關系調整。“財政政策必須在資源價格改革方面承擔起重要責任。”賈康說,前幾年曾經反復討論過資源稅費改革,但一直找不到恰當的時機啟動,而目前正當其時,應該抓住這個時機。
盡管短期內通脹壓力并不明顯,但對于通脹預期仍需提前應對。貨幣和信貸政策如何調整,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明年在保持基本穩定、不出現大起大落的前提下,如何使貨幣信貸的增長勢頭平穩回落,這是關鍵。”夏斌認為,信貸應該支持4萬億投資項目完成。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可能繼續保持今年9萬億的信貸規模。(程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