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對我國以風能、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源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進行調研時發現,由于受到國家即將出臺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的鼓勵,大批企業紛紛上馬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形成較大規模的新能源基地已達10余個。雖然遍地開花進而優勝劣汰是許多新興產業發展常常要經歷的過程,但業內人士擔心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原料,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過快潛伏深層危機。
各地爭相啟建新能源產業基地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各地紛紛上馬以“新能源”為主題的產業基地,特別是風電迅速擴張,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圈風倒賣”現象,即企業以低于生產成本的電價投標以搶占項目,拿到項目后自己不開發,而是以高價倒賣牟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安華認為,我國風電機組建成后“曬太陽”已不是稀罕事。內蒙古錫林浩特風電場一些風電機組曾經“曬太陽”3至4個月,有的長達1年之久;河北壩上風電場的幾家風電企業的機組曾經變相“曬太陽”,其出力可達30萬千瓦,往往只送出20萬千瓦。
目前,我國風電裝機超過1200萬千瓦,但僅有80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并網發電,除了部分機組離網發電在起作用外,相當一部分裝機容量白白浪費掉。與此同時,風電設備制造業出現了“大躍進”現象:短短5年內我國風機整機制造企業從最初的1家發展到了如今的70余家,另有風葉生產企業50多家,塔筒生產企業近100家,其產能遠遠超過國內市場容量。
生物質能源發展和太陽能光伏產業同樣均呈蜂擁之勢。武漢凱迪公司董事長陳義龍介紹說,2008年以來,打著發展“生物質能源”旗號的各類基地,僅湖北省就有數千家企業,但大都是以發展這一產業為旗號進行圈地。日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進明告訴記者:“2007年之前,我國只有3家企業生產多晶硅,產量不過600噸,但2008年上半年卻有近20家企業生產多晶硅,產能高達5萬噸以上,幾乎占全世界90%以上的產能。”
“突擊上馬”源于“產業預期”
采訪中,多位專家對我國現階段新能源產業發展進行了剖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征:現有基地大多由地方政府啟建,中央政府并沒有明確制定過相關發展規劃綱要,也很少在財政、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即使是獲得有關部門批準的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籌集資金規劃建設,中央政府并沒有或很少直接參與基地開發;許多基地建設仍然以傳統的骨干企業為主力,但它們未必具有自主技術創新的動力,甚至受發展思路所限,成為產業發展障礙,這直接導致照搬照抄國外技術生產線的低水平重復現象。
記者還發現,新能源產業“突擊上馬”的源頭在于巨大的“產業預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市場蛋糕巨大。我國計劃在2020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億千瓦左右,而2008年底風電裝機容量只有1221萬千瓦,今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可能再次翻番,達到世界新增容量的1/3;國內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企業受金融危機沖擊小,整個行業近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40%,為社會提供了近250萬個就業機會;在生物質能源方面,國內外對其開發都寄予厚望,認為這是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重要渠道。
———國家產業政策逐漸明朗。《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對新能源汽車有傾斜《新能源振興規劃》也正在審核中。柳工集團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建兵說:“按照以往的慣例,國家肯定會在項目審批、銀行貸款、企業用地等眾多環節對新能源企業‘網開一面’,這對于早就希望能夠獲得更多土地、貸款政策的企業和地方政府而言,無疑是一種誘惑。”
———在金融危機的席卷下,跨國公司紛紛在新能源項目“敗走麥城”,而我國新能源企業卻逆勢而上。2008年以來,跨國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原弘產、德國諾德巴克—杜爾公司從中國風電市場撤資;美國第二大生物燃料制造企業VERASUNENERGY公司于2008年10月申請破產之后,已經關閉了旗下16家工廠中的12家。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俊峰認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應“張弛有度”,整體布局。像現在用太陽能光伏發電,一千瓦時成本是3至4元錢,要上規模發展就需巨額補貼,如果企業慢慢積累技術力量和運營經驗,等到時機成熟后再提速發展,發電成本可以降到每千瓦時1.5元至1元,這樣成本要小得多。
惡性競爭潛伏深層危機
一些熟悉國際國內新能源開發現狀的專家認為,由于核心技術和核心原料“兩頭在外”,我國盲目上馬的部分新能源產業有可能引發深層危機。比如核能,核心原料為鈾,但我國儲備少,需要進口,發展一旦上規模就容易受制于人。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兩院”院士石元春還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例分析認為,這一產業的核心技術之一是硅材料提純技術,全靠從日本和德國進口。2006年之前,上述兩國只愿意提供多晶硅材料,從中賺取高額利潤,2006年之后卻突然同意向中國輸出相關技術,技術轉讓經費大幅下降,太陽能光伏企業在中國迅速呈“遍地開花”勢頭。
針對這一變化,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認為,硅材料提純就是對化石能源進行加工,是典型的重“終端環保”而輕“過程污染”,其背后隱藏著跨國公司聯手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陰謀。我國一旦同意從2012年開始履行《京都議定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責任,聯合國不會對中國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進行補貼;相反,中國反會因為太陽能光伏生產線屬于高耗能產業受到罰款。而日本、德國等國將這一高耗能的產業成功轉移到中國后,讓中國給他們供貨,則可從中賺取數倍的利潤。
一方面是大量企業迅速上馬新能源產業,另一方面則是一些企業以超低價參與定價競爭。不久前,在國家能源局主持的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招標過程中,某公司甚至報出了售電價格為0.69元每千瓦時的投標價,這一價格不僅遠遠低于目前光伏發電行業每千瓦時3元錢的價格,也遠遠低于國際光伏產業的價格。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認為,光伏行業還沒有發展到大型企業用資金血拼招標價格、又以低價格采購中小企業光伏產品的階段,“如果現在就出現上述局面則與國家產業相違背,不利于光伏產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何豐倫 戴勁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