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貨幣政策松緊要看需求
●打掉通縮預期政策功不可沒
●信貸仍在適度寬松范疇之內
●加大今后信貸結構調整力度
7月份信貸增量大幅回落到3559億元,而據多方信息顯示,8月份新增信貸仍在低位徘徊。今年上、下半年信貸增幅的巨大反差,被諸多市場人士理解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發生轉向,這也成為近期股市出現大幅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近段時間,圍繞信貸增速,對貨幣政策方向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上半年,由于信貸增量達到7.37萬億元,主流觀點認為貨幣政策已不是適度寬松,而是過于寬松,甚至擴張;近期信貸增速出現的大幅下降,又被不少市場人士理解為微調過度,甚至緊縮。照這樣說,開年以來的貨幣政策要么過度,要么不足,似乎始終沒有踩準適度寬松的節拍。
不過,依筆者看來,以信貸增速的高低來衡量貨幣政策的松緊,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的關鍵因素不是信貸的高低,而是要看信貸能否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
筆者認為,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應該在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基礎上,適當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協調與配合,對信貸增長進行引導,促使銀行信貸在適度均衡增長的基礎上投向與擴大內需、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結構優化相關的產業和行業當中,為我國經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客觀來看,上半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不但為宏觀經濟走出低谷奠定了良好的資金環境,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打掉了通縮預期。半年前,社會各方對通縮預期都很強烈,以至于央行主要官員都不得不撰文提出“通縮三要素論”,為中國經濟不會陷入通縮辯護。而如今,CPI、PPI依舊為負值,但社會中通縮預期卻不見蹤跡。緣何出現如此大的變化?當然是得益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及時轉變。
通過上半年貨幣信貸政策的及時調整,我國宏觀經濟當中的通縮預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轉,經濟領域也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回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央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對于近期銀行信貸大幅回落,也不能簡單理解為政策的轉向,因此也不必過于憂慮。
首先,下半年政府投資項目的數量將明顯少于上半年,由此引發的信貸需求自然會出現回落。其次,年初銀行為了沖規模而做的大量票據融資,目前正紛紛到期,這本身就會帶來銀行信貸增速的大幅回落,而銀行將其置換為中長期貸款或流動資金貸款之后,不僅能維持合理的信貸增速,也會改善銀行未來的經營業績。第三,上半年大量信貸資金未流入實體經濟也飽受各方詰責,近期監管部門專門為此出臺了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等方面貸款的一系列管理辦法,以加強全流程的信貸監控,提高銀行信貸對實體經濟的“命中率”,這意味著相對較少的信貸投放同樣可以達到滿足實體經濟需要的效果。
可見,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基本面不會發生根本變化,盡管信貸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適度寬松的范疇之內。因此,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無需驚慌,因為在宏觀基本面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股票市場未來將經歷一個“以時間換空間”的過程,隨著宏觀經濟不斷向好和上市公司業績不斷改善,股市有可能逐漸完成前期由流動性和通脹預期支撐的“非典型牛市”向以業績支撐的真正牛市的轉變。循此推斷,房地產市場前期在通脹預期支持下的上漲行情將不具可持續性,未來倒有可能進入回落和調整期。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同時,由于當前經濟向好之勢并不穩固,因此未來需要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政策退出之說為時尚早。
與此同時,未來應在宏觀政策取向不變的前提下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為此,央行、銀監會等管理部門應該積極引導信貸資金流入有利于結構調整的行業當中。只有將信貸資金更多地引導到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結構優化的行業當中,才能從根本上為經濟的長期均衡增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證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和收益。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政府出臺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商業銀行和相關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
(作者: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