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日前印發《2010年保健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地整頓保健食品市場,有效遏制保健食品違法亂象,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此次大整頓將給處于高溫狀態的保健食品市場吹來一股冷風,專家表示,不僅保健食品市場亟待“泄火”,消費者更需冷水澆頭。
國家連念“緊箍咒”市場亂象不容忍
據了解,此次整頓工作的重點為:依法對獲批注冊但未標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進行全面清理換證;開展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內容專項檢查和保健食品違法添加藥物專項檢查;整治保健食品夸大宣傳功能和利用公益講座等方式變相銷售假冒偽劣保健食品的行為;查處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為;查處普通食品宣稱特定保健功能的行為。
實施方案要求,對保健食品廣告夸大宣傳功能的,一律曝光違法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并移送執法部門依法查處。對生產經營假冒偽劣保健食品以及利用公益講座等方式變相銷售假冒偽劣保健食品的,一律依法嚴肅處理。對普通食品違法宣稱具有保健食品功能的行為,各地保健食品監管部門要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及時依法處理。
據中國保健協會不完全統計,2006年保健食品行業產值約為550億元人民幣,2007年約為600億元,2008年約為800億元,2009年達到1000多億元,穩步增長勢頭良好。然而,隨著市場擴容,保健食品行業亂象叢生,不斷挑戰監管紅線。
其實,相關管理部門出手整頓保健食品市場并非第一次了。在2006年初,中國保健協會就曾歷時近10個月,對全國范圍內(除港、澳、臺外)300多個地區、涉及2025家企業2951種保健食品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67種超過總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為假劣產品。200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了當年上半年保健食品發布違法廣告的匯總情況,將“東方之子牌雙歧膠囊”、“天天清牌天天清大茶”、“富硒靈芝寶”、“三圣寶牌糖安美片”、“貝貝智多星兒童營養液”、“百奧牌奇滋寶菌絲膠囊”等9452份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違法保健食品廣告依法移送工商管理部門處理。
這一次國家食藥監局再念“緊箍咒”,肯定又要叫一些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保健食品大感頭痛了。
劑型產品占七成過半群眾不信任
記者走訪市內超市時見到,在售的保健食品產品主要是膠囊、口服液、片劑,另外還有一些沖劑和酒類產品,這些劑型的產品大約占了保健食品種類的70%。各種產品的功效描述高度雷同,過半數產品均宣稱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抗疲勞”,同時宣傳可以“調節血脂”的產品也很多。
據促銷人員介紹,目前,營養、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熱量的綠色保健食品最受顧客們的青睞。
記者現場觀察發現,除了追捧品牌的回頭客,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主要受到保健食品的宣傳單張描述和促銷人員的巧舌如簧影響。隨機采訪顯示,多位購買者都表示自己“懷著將信將疑”的心態,“覺得應該沒有宣傳的那么神奇,但是可能多少也會有點作用。”
據一項中央電視臺公布的新聞調查結果,群眾對保健品的不信任率為53%,非常不信任率為34%。
四類產品問題多五大癥結待破解
記者從國家食藥監局公開資料了解到,有四類保健食品產品在歷次檢查中暴露的問題最為突出。一是“輔助調節血糖”、“輔助調節血脂”類保健食品,通常宣稱可以治療、治愈高血壓、高血糖;二是“改善記憶”類保健食品,通常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內顯著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判斷力;三是“免疫調節、輔助抑制腫瘤”類保健食品,廣告中通常含有不科學表示產品功效的斷言和保證,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四是“增強免疫力”類保健食品,廣告中通常含有利用消費者和醫療機構的名義為產品功效作證明的內容。
專家指出,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存在五大亟待破解的癥結。首先,保健食品法律法規不健全,《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尚未出臺,影響了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和監管工作的開展。
其次,非法添加違禁物品情況時有發生。保健食品里添加藥品主要出現在減肥、調節血糖以及抗疲勞產品中,且大多是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的處方藥。
再者,篡改、假冒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一些保健食品將普通食品批號“衛食字”擅自改為“衛食健字”或“國食健字”;有的將保健食品、保健品批號擅自改為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還有一些根本沒有獲得批準的三無產品直接冒充保健食品或藥品,在包裝上印制以上文號。
第四,保健食品虛假夸大宣傳嚴重。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不按批準內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擴大適用人群,變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食品與藥品的界限,夸大聲稱治療功能。
第五,個別企業違規生產,存在安全隱患。保健食品生產委托加工現象普通,但由于委托雙方各自所負的責任不夠明確或難以界定落實,部分加工的方式增加了保健食品受污染的環節,難以保證產品質量。
錯誤觀念釀惡果理性客觀作消費
“企業的不法行為其實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錯誤觀念,這成了我國保健食品生產、消費領域的一個怪圈。”一位主管部門工作人員表示。
據了解,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真正了解什么叫保健食品,他們希望食用保健品能像服用藥品一樣見效,如果吃一盒兩盒還看不出效果,可能就會放棄。于是,為了讓效果立竿見影,企業就把藥品加入保健食品。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許多消費者都認為保健食品比藥品安全。《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指出,保健食品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促銷人員往往利用此點竭力鼓吹保健食品不像藥品,無毒副作用、沒有不良反應和禁忌事項,宣傳“藥食同源”、“藥療不如食療”。這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這些錯誤觀念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購買保健食品的很多是身體有恙的患者,有的正在打針吃藥,而保健食品由幾種甚至幾十種成分組成,有的成分可能與正在使用的藥品產生反應,同時服用會影響療效;有的由于服用保健食品自身癥狀可能減輕或消失,則會掩蓋病情,小病拖成大病。
被添加的處方藥物,一般來說都有明確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如果消費者沒有參考這些,擅自服用含有西藥成分的保健食品,很容易引發嚴重的不良反應。特別是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壓和年紀偏大的人,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因此,專家特別提醒大家,保健食品看起來很美,消費者需防看花眼,保持理性客觀是躲避陷阱的關鍵。(周照)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