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第一單的“桂冠”,將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近日有知情人士向記者報料——桂林三金藥業招股說明書存在不實披露。調查發現:該公司披露的1995年至1997年年工資總額高出當時當地平均水平好幾倍;且招股說明書中也沒有披露,在1997年改制時,三金藥業集團中高層曾向三金藥業集團公司借款購買三金藥業集團公司股權,涉嫌違反國家相關規定。
原中層曝曾在集團借款買股
一位熟悉當年內情的原桂林三金藥業中層管理人員周明向記者報料稱,桂林三金藥業股份公司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1995年至1997年年工資總額遠遠高于當時的實際工資,而且在1997年底改制時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曾秘密在桂林三金藥業集團財務部借款購買了相關股權。
周明表示,三金藥業招股說明書中描述的工資總額有問題。首先當時我們工資沒那么多錢,因為那時候國有企業工資總額是由勞動局核定的,按照級別劃分,獎金不多;其次,公司三年工資總額增長比例不對,那時國家對工資總額年增長是有比例限制的,大約為20%。
另外周明表示,在1997年底改制時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曾秘密在桂林三金藥業集團財務部借款購買了桂林三金藥業集團股權,但招股說明書中沒有對此進行披露。周明回憶,當時每個級別都有一定的購股量分配,因此中高層除10%-30%的資金來源于自有積累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在桂林三金藥業集團公司財務部打借條,借款購買了桂林三金藥業集團公司股份。
中高層持股大半資金來自借款
記者對報料人提供的兩大疑點進行了深入調查。
疑點一:時發工資總額高出當地數倍 在招股說明書的第50頁,公司指出,“1995年、1996年和1997年發行人總共發放的工資總額分別為人民幣1938.80萬元、2820.94萬元和3516.29萬元……”按此計算,1995、1996、1997年桂林三金藥業員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3.44萬元、5.01萬元和6.24萬元。但記者查閱的《桂林地區統計年鑒1998》顯示,桂林市1995年、1996年、1997年平均工資分別為4369元、4809元、4881元,國有單位年平均工資稍微高一點,也僅分別為4507元、4964元和4959元。來自各個渠道的統計數據均指向一個事實:桂林三金藥業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1995年至1997年三年的工資總額,在進行平均計算后,高出當時當地平均工資數倍。
疑點二:中高層借款購股或涉嫌違規 那么,中高層向三金藥業集團借款購買三金藥業集團股權一事,是否屬實呢?記者就此和幾位曾經借款購股的中層管理人員核實,他們對此并不否認。問題接踵而至。如果公司當時的確存在中高層向三金藥業集團借款購買三金藥業集團股權的事實,招股說明書中為何不進行披露?這是否違規?實際上,國資委已經多次提出規范企業職工持股問題了。而桂林三金藥業中高層職工持股的大部分資金均來自于桂林三金藥業集團借款。
員工借貸持股違反央行規定
北京一位企業研究所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中高層職工通過向公司貸款方式購買公司股權很明顯存在不規范問題,因為根據規定,國有企業不得為職工投資持股提供借款或墊付款項,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明令禁止。而且1996年由央行頒布實施的《貸款通則》也規定“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這意味著公司員工不得以貸款購買公司股權。
而對于改制中違規行為的處理方式,上海新望聞達律師所宋一欣律師表示,職工通過在公司借款購買公司股權,實際上這個所有權屬于公司還是職工就值得討論了。
“相關負責人全都出差了”
前日,記者前往桂林三金藥業公司所在地進行情況核實,但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所有相關負責人全部出差,因此無法對相關事項進行說明。記者表示希望和公司董秘進行核實,但也無果而終。無奈之下,記者向公司董事會工作人員提交了一份書面采訪提綱,并同時給董事會發送了兩份采訪提綱的郵件。工作人員表示會將采訪提綱轉交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時,記者仍未收到對方回復。據每日經濟新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