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當中,西方國家受到重創,多數國家經濟一度陷入嚴重衰退。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西方媒體開始談論所謂“中國獨秀論”,稱中國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對此,該如何解讀?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不僅作為危機發源地和重災區的歐美經濟受到沖擊,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受到不利影響。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刻,全球金融動蕩,世界經濟下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能成為真正的贏家。中國出口大幅萎縮,幾千萬農民工返鄉,所受沖擊同樣很大。
當然,從結果來看,得益于及時、冷靜、強有力的應對,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反彈,并成為推動亞洲地區和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有限,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也有限,從而避免了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另外,中國推出的一攬子穩定外需、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的經濟刺激計劃,也比較具有針對性,發揮了預期的效果。當然,中國財政基礎穩固,擁有巨額外匯儲備,采取適合中國國情的匯率制度,也是保證中國經濟迄今為止沒有出現二次動蕩的重要因素。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除了中國,巴西、印度經濟也在危機中較快反彈。所以,也并非中國“一枝獨秀”?傮w而言,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總體表現要優于發達經濟體。
西方媒體談論“中國獨秀論”,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用陰謀論籠統概括。首先,出現這種言論,還在于西方媒體固有追求“眼球效應”的操作模式,同時也是源于對中國國情的不了解。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不斷上升,任何有關中國的話題,都有可能吸引讀者、受眾的關注。在這種背景下,報道中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是有一定市場的。實際上,中國目前仍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自身面臨一系列發展難題。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對出口依賴較大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脆弱性已經充分暴露出來了,在危機的最嚴重時期已經過去之后,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
西方媒體在傳播“中國獨秀論”的背后,也存在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我國政府就表示,中國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就是對國際社會的最大貢獻。中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的確沒有把麻煩留給別人。相對于美國次貸危機貽害全球、歐洲債務危機引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動蕩,中國經濟持續保持穩定、較快增長,并成為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積極因素,兩相對比,中國已經為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西方仍有一些人對此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并力圖讓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在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等方面做出“更大犧牲”。中國人最講究實事求是,不可能打腫臉充胖子。而且,對于在國際金融危機當中國際社會過高渲染中國影響力的言論,中國人早已經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加以描述,那就是“捧殺”。在過去,西方一些人是大肆炒作“中國崩潰論”,中國需要提防被“棒殺”,現在則要提防被“捧殺”。
對于中國自身而言,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依然是如何化危為機。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不言而喻,但與此同時,危機當中也包含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巨大機遇。在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飛速發展之后,中國有必要經由這次危機,重新審視一下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勞動密集型、出口依賴型的基礎上,增加科技和創新的因素,實現產業升級,在新的全球經濟版圖當中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同時,在綠色經濟等戰略新型產業方面確立發展先機。中國不可能讓“獨秀論”一夜之間銷聲匿跡,但中國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實際行動謀求自身更大的發展,同時繼續為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文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