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從去年3月起,北京市財政局在每個月月底前向所有市人大代表寄送“預算執行情況”報告,以便人大代表看好政府“錢袋子”。但是新聞里沒有說,普通民眾能不能看到這些預算案。
我現在在美國一所大學做博士候選人,對美國的預算公開,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可以分享出來借鑒一下。
今年2月,奧巴馬總統簽署了“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ARRA),斥資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
在這7870億中,我拿到了大約22000塊。準確的說,是我老板和密歇根大學的另外一位教授一起拿到了199951塊,分了我大概22000塊做助研。還有110萬美元用于翻新我原來的辦公室所在的教育學院大樓,所以我的辦公室前幾個月剛換了地毯,大概用的就是這個錢。
我在這筆錢里分到了多少,為什么能清楚到個位數字呢?別看7870億美元是個天文數字,但你只要在網絡上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查出其中每一筆錢的去向。每一筆錢,數目是多少?給了誰或者什么機構?這些人這些機構都在哪里?詳細地址是什么?為什么給?要用這錢干什么?怎么干?能解決幾個就業崗位?這錢是怎么給的?哪個部門給的?是貸款,是直接資助,是簽合同合作,還是稅收減免?什么時候給的?等等。
7870億美元,其中的每一筆,都記錄公布出來。每一筆記錄都包含以上全部信息,而且還有更詳細的信息。你只要在互聯網上,就能看見每一筆錢。這是美國政府專門建立的網站,這網站的名字就叫“錢都哪里去了?”
我不是宏觀經濟學家,不研究乘數效應,也不關心這巨額支出對GDP等宏觀數據的影響。但我拿了人家22000塊,工作就是追蹤給高等教育機構的每一筆錢,看看這些錢是怎么花的。這里頭牽涉到無數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細節,所以我很興奮,每天都能從追蹤錢的數目中看到很瑣碎很微觀的美國,那是市場這臺龐大機器的血管。
中國留學美國的經濟學博士生中,很少人做微觀的勞動和公共部門經濟學研究,困難在于把握這個社會的制度和細節,比起計量和宏觀模型來,顯得瑣碎繁雜。我自己做美國的勞動經濟學,因為喜歡這些細節,覺得生動具體,能教我很多數學模型以外的事。
當然,有透明度,不代表一定有效率。因為快速的巨額支出幾乎一定伴隨著巨大的浪費。比如1998年到2003年間,美國國會大力扶持生命科學研究,給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預算翻番,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花出去;結果多砸出的上百億美元,扶持科研的效果甚微,快速花錢背后的浪費嚴重。
花納稅人的錢,道理上應該要透明,要接受監督。如果如此透明的信息披露仍然免不了浪費的話,不透明的情況下效率可能更成問題。以前我在批評某些非營利組織的時候曾說過,巨額資金,如果來無影去無蹤缺乏監督,其中腐敗貪污一定會發生,這是和自然科學規律一樣“過硬”的鐵律。
(蘭小歡 美國 留學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