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的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標,已經落下帷幕。本屆招標總額高達109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同比增幅超過18%。其中,蒙牛以2.039億成為單一標的最高的“標王”,分析人士指出,這不僅意味著奶業從三聚氰胺事件后已徹底恢復元氣,同時也暗示牛奶的價格可能上漲,通貨膨脹的幽靈正從食品環節逼近。
央視的廣告招標之所以屢創新高,是由于其掌握全國聯播的壟斷性資源,因而享有定價權。而同樣占據壟斷地位的一些資源類產品,紛紛打著與市場接軌的旗號,醞釀提價。煤炭、天然氣價格漲勢持續,發改委也批準上調非居民用電電價,由于資源類產品對下游市場起決定作用,通脹預期正在被強化。
客觀地說,由于定價方式還沒有市場化,不僅僅是資源產品價格被低估,大多數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價格也都存在被刻意壓低的情況。金融危機沖擊的減退,使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再次上揚,我國生產要素價格的扭曲問題,也再一次浮出水面。毫無疑問,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過程,具有通脹性質,因為向市場化轉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農產品或者食品價格的提高、能源價格提高和人力成本抬升等帶來的通脹過程。控制通脹和要素價格改革,本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1980年后,中國啟動了價格改革,推動了消費品價格的市場化。但是,由于就業壓力、壟斷利益、通貨膨脹等多方面的原因,價格改革并沒有徹底完成。實際上,2007-2008年的通貨膨脹,是過去三十年被管制價格的全面反彈,帶有為從前高增長、低通脹的“奇跡”埋單的性質。成本正常化的過程,并非短期就能夠完成,但即使被金融危機等外在因素短暫打斷,要素價格的市場化仍將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價格改革永遠沒有最佳的時機。在通脹高企的時候,懼怕改革會進一步推高整體物價水平上升;而通縮時,由于需求疲軟價格難以上調,或者由于擔心價格上調帶來經濟的進一步滑坡,或者在沒有價格壓力的情形下調整價格的動力不足。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通脹時價格不能理順,通縮時價格更難以理順,經濟幾起幾落而價格扭曲依舊。
如果有人以80年代價格闖關為例,認為放開價格管制將造成惡性通脹,筆者認為這個類比并不恰當。回顧歷史,當年只是匆匆放開價格管制,而并沒有進行市場化改革、消除進入壁壘,使得在需求缺口的推動下,物價迅速走高。事實上,一旦放開競爭,生產者可以通過投資迅速彌補這個缺口,從而平抑物價。價格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兩者相輔相成,缺失了任何一個都將是無法避免的悲劇。
如果從社會穩定和經濟穩定的角度考慮,在通脹尚是“隱憂”之際進行改革,才有能力充分消化要素價格上漲對終端消費品價格的沖擊。因此在CPI即將邁入正值的通貨膨脹周期之際,資源價格改革顯得更加緊迫。據測算,水費、電費、液化石油氣等產品在CPI中的比重約為5.99%,遠低于食品類33%的權重,即使因為資源價格改革,推動公共產品價格上漲,對于CPI所產生的影響有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價格改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打破壟斷壁壘、引入競爭機制。在維護壟斷利益的框架下,價格改革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在壟斷造成的低效率市場中,通脹將是一種常態化現象。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央視廣告競標,如果不是設置了進入壁壘以及采取某些手斷提高收視覆蓋率,如果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已經進入微利時代的企業未必會有動力,在央視這一家平臺上拼得你死我活。
(王瑩 上海學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