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深圳“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組織成員李德濤向上海市財政局請求公開上海市2009年市級部門預算以“國家秘密”為由遭拒。
不到一個月,該局就改弦更張,推出《關于進一步推進市級預算信息公開的實施方案》。該方案稱:上海市本級政府預算、部門預算、轉移支付和專項資金等4項財政收支信息將公開;將逐漸擴大報送市人代會的部門預算范圍,2010年擴大到100個部門,2011年實現市級部門預算全部報送。
如此知過即改,值得肯定。長期以來,各地在政府財政預算等提交大會審議的文件上,常常寫有“秘密,會后回收”之類的語句,把政府預算定為“國家秘密”似乎已成慣例。而現在,上海和廣州的預算將要或已經公開,或許可以說:國家預算不是秘密,國家決算也不是秘密,這項憲法慣例已經形成了。這一慣例理應向全國推行,以明文的形式寫入相關行政制度,為防止地方的抵制,全國人大也可將此確認為一項法律,對阻撓公開的官員追究法律責任。
這個慣例背后的道理非常簡單:政府所取得、并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來自民眾。政府當然也有道德與政治上的責任,把錢是如何收來的又將如何花出去,報告給納稅人。不能想象,公司的管理層可以不向董事會、向股東報告財務收支狀況,國家治理的道理與此類似。
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財政部門向同級人大報告比較詳盡的預決算信息,尤其是部門預算,乃是預算公開的第一步,而最終則是要把這些信息向公眾公布。廣州已經向社會公開了多數預算信息,根據此次上海的“方案”和“實施意見”,預決算信息同樣也將有一部分向社會公開,也即向納稅人公開。
這兩個“公開”同時推進,相信將會收到較好效果。因為,多數人大代表,甚至包括常委會組成人員缺乏審議預算、決算之專業知識和技能。每年各級人大開會,都會有人大代表抱怨看不懂預算報告。在人大常委會委員專職化沒有實現前,社會公眾中有大量專門從事財務、審計工作的人士,如果他們能夠看到預決算細節,則可以做出非常專業的評估。如果這兩方面的人士能夠結合,則預決算審議的水平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這就要求大幅度提前目前的預決算公開時間。理想的狀態是,預決算從形成第一稿草案時,就應當向公眾公開,至少應當向人大代表公開。也就是說,預決算的編制、審議之全程都應當是公開的。這也是國家預算、決算沒有秘密的終極含義。
人民雖然可能沒有能力編制和審議預算,卻完全有能力評論其好壞。也只有從一開始就對公眾開放,預算的編制者才會受到一種強烈的道德與政治約束,把增進民眾的看得見的福利放到預算安排的第一位。當然,在目前,假如不能做到預算對公眾全程公開,那么至少也應當做到對人大代表全程公開。退一步講,至少也應當讓人大代表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審議�,F在各地都只在人大開會期間向人大代表公開預算,由此導致閱讀、研究時間短促,人大代表根本無從進行認真審議。正確的做法是,行政部門的預算草案定稿后,應當立即散發給人大代表,并容許其聘請專業人士參與審議。如此制定出來的預算才算得上公共預算,使預算離公眾的利益訴求更近一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