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10月30日電 (見習記者 沈文劍) “慈善不簡單等于捐錢,慈善家更不可能只是捐錢多的富人。”日前,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陳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胡潤慈善榜”關注富人、企業家太多,存在不公平,不妨嘗試分類“立榜”。
“慈善”=“捐錢” ?
前不久,“2009胡潤慈善榜”出爐。記者瀏覽榜單,發現絕大多數“入榜者”均為叱詫商場的“巨擘”。或許如胡潤所說,“西方企業家熱衷慈善事業,中國企業家對慈善的態度如何呢?”于是,他把尋找“中國的卡耐基”著眼點放在商界領域。還有一種理解即是,能為“慈善”“大度出手”,只有企業家具備如此“實力”。
不過,跟前幾年一樣,榜單一出,還是引發一番“口水戰”。支持者不乏,有人說,做好事應該被記住,“立榜”很好,同時可起“帶動”作用;有人認為,“哪些人有社會責任感、值得被尊重,榜單一目了然”。而反對或質疑聲也不絕如縷:“慈善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善行不等同于捐錢多”、“普通人做出不平凡善事為啥沒入榜”……
爭議在持續,“胡潤慈善榜”卻穩步推進。2009年10月26日,“2009胡潤慈善榜”頒獎儀式在浙江寧波舉行,牛根生等“上榜者”參加。熱鬧、溫馨的場面中,爭議似乎被“和諧”,畢竟“上榜者”確實為社會做了實實在在的好事,應該被給予掌聲。
但“矛盾是客觀存在,無法回避。”本網記者10月29日電話聯系胡潤。他表示,爭議可能由于對慈善榜不了解引起。“一個人捐多少錢是事實,一目了然,容易操作。”胡潤說,一個只有100塊錢、捐出50的人和千萬富翁捐出100萬,究竟誰善心大,很難比較,所以“我們只把捐款數量作為考核標準。”
胡潤還說,可能有些機構用其他標準來評慈善家,“只要公正合理,我們同樣認可”。
“慈善家”≠“慷慨的富人”
陳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倫理學研究室研究員,主要社會職務有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等。對該不該給“行善者”“立榜”,他有自己的看法。
“從社會層面來看,做好事應該被‘社會’記住。”他認為,“立榜”無可厚非;對個人來說,“不可功利心太強,不能有做好事就為留名的念頭。”他表示,真正的“慈善家”做好事不圖留名,他們大度,富有同情心。
據陳瑛介紹,慈善家應指熱心公益、經常參加慈善活動的人。他們愿意把個人資源,與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分享,包括財物、時間、愛心等,如“無國界醫生”等。而“廣受媒體關注的慈善家,多有是錢人,他們慷慨地向慈善機構、教育組織等捐款,很‘招眼’。”
他說,富豪積極行善事,幫助其他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稱為“慈善家”。不過,“‘慈善家’絕不等同‘慷慨的富人’,沒有大筆財富的人,同樣可成為‘慈善家’。”陳瑛指出,“慈善榜”出現者多為有錢人,主要因為“立榜者”過多關注“錢”。
再說,“還有部分人賺錢途徑并不正當,捐錢給慈善機構只是他們謀取金錢合法化的手段。”陳瑛不無擔憂。對此,胡潤也說,“我們關注的是,在‘陽光財富’基礎上所做的‘陽光慈善’。”
“能否分類‘立榜’?”
陳瑛強調,真正的“慈善家”不計較社會“名利”,但“立榜”有一定積極意義。“有些人已意識到慈善的重要性,‘立榜’可以鼓勵這部分人跟進,加入‘慈善’大軍,進一步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他如是表述。
陳瑛說,由于個人能力、收入不同,“對每個人從事的慈善活動,應區別對待。”他認為,若要“立榜”,不妨嘗試“分類”運作,“慈善之心的比較,不能把金錢作為唯一衡量尺度。”他舉例,有些人財富能力有限,甚至貧窮,“但他們仍盡最大能力幫助別人,他們的‘善行’讓整個社會震撼,他們也可成為‘慈善家’。”“還有一些人,捐錢不留名,順其自然,他們行為更應該受到尊敬。”陳瑛補充。
對此,胡潤表示,“慈善家”的評選標準確實有多種,“我們主要關注較容易操作的捐款數量。”他說,從其他角度考量“慈善”之心,很復雜,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很難付諸實踐。不過,他樂見有能力的機構進行相關嘗試。
胡潤則表示,“‘胡潤慈善榜’并不一定能反映中國慈善的完整狀況,但它仍不失為了解中國慈善現狀的一個好的選擇,以后爭取更加完善。”
陳瑛最后說,“分類立榜”只是個提議,就算沒被采用,慈善事業依然會大踏步前進。因為,“真正的‘慈善家’不計較社會‘名利’”。(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