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結束,又將進入緊張的工作中去,不少市民卻出現嗜睡、全身疲憊、焦慮等癥狀,感覺過節過得比上班還累。專家稱,這是典型的“長假綜合癥”表現,必須科學矯正,輕則影響工作和健康,重則因焦慮恐懼等產生心理疾病。(10月8日《重慶晚報》)
能有“黃金周”長假,是國人的幸福。而幸福也是多維的,不僅僅包括物質豐裕,也是一種心境感受。而心境感受不僅包括積極向上,也包括慵懶甚至無聊。在我看來,難得偷閑的“長假綜合癥”的諸多癥狀也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自然的民生圖景。這不是什么“亞健康”的表現,而是自由閑適下的隨性。
我們已經少了一個“黃金周”,全年就剩下了國慶和春節這兩個長假。全民或出外旅游,或陪伴家人,或集中購物,或個人充電,甚至吃喝玩樂,難得放縱一回,只要無傷大雅,都無可厚非。不要忘了,我們天生就缺乏狂歡的基因,而一直為中庸、節制和內斂的傳統所羈絆。在此語境下,享受長假的國民們閑到得“長假綜合癥”,我看并非是正本清源的顛覆,至多算是矯枉過正。
前些年某些專家聲討“黃金周”時,引述的理由往往是中國人不會休閑,長假休閑質量不像西方人那么高,更是劍指人們在節假日只知吃喝玩樂,甚至出入不健康的娛樂場所。說白了,這不過是傳統道德潔癖的回潮,還虛偽地以現代西方的休閑作為遮掩。事實上,西方休閑的精髓所在恰恰是自由隨性,沒有固定的休假模式桎梏和牽絆。何況,西方休閑的娛樂方式、旅游環境,也比中國的更為廣泛和規范。中國人休閑質量的不高,其實并非個人原因,而是社會發展和休閑環境的局限所致。
“長假綜合癥”的炒作僅僅是好事者制造的新聞噱頭倒還罷了,如果這個“長假綜合癥”被無限放大,以訛傳訛,就會從“偽命題”變成真困擾,引發新一輪“黃金周”存廢棄保的社會爭議。(張敬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