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趨緊的信貸投放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放慢放貸腳步后,商業銀行普遍將重心轉向了信貸結構的調整上:一是將大量到期票據融資轉為貸款;二是發力中小企業信貸;三是加強行業優選,從部分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較易形成不良貸款的產業中退出(《第一財經日報》9月3日)。
信貸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中國經濟的脈搏,經濟刺激方案又將解決消費、產能過剩等“調結構”作為重點,通過引導促進銀行自身調整信貸業務也必然成為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的主要路徑之一。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經濟依賴赤字和透支消費、中國經濟依賴外需和投資過度的問題已然顯現。
危機讓美國的增長模式回歸均衡。為了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美國加大內需刺激方案,以避免總需求天平中的內需一方下沉過快,更加大了擴大外需的砝碼;美國已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參與競爭,通過新政促使美國企業努力提高自身實力,通過貿易保護主義、環保主義等限制他國企業和產品擴張,重塑出口競爭力。2009年第二季度,凈出口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了1.38個百分點。而此前,自1947年的249個季度中,凈出口對增長平均造成的損失是0.0915個百分點。
危機卻延誤了中國經濟的結構化改革之路,使中國重返信貸拉動投資的舊有增長模式,讓增長模式更顯不均衡。盡管依靠天量信貸投資,GDP能夠保住8%的增長底線,但當經濟面臨結構性失衡造成的總需求下滑時,經濟失衡狀況將進一步惡化。這個結構變化實際上是美國風險的中國化過程。統計數據表明,固定資產投資雖短時間內從25%以下飆至30%以上,但消費數據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出口形勢盡管稍有回暖,但依然不容樂觀。
巨額流動性的流竄更成為資產價格膨脹的幕后推手,造成資產價格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屬性越發強烈。2009年短短7個月時間,A股指數已經翻一番,房地產市場迅速結束下跌走勢,上漲幅度超過20%。
中國經濟企穩依賴更多的是傳統產業產能的擴大,是在原有結構基礎上的簡單數量擴張,而真正意義上的產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所帶來的增長比重還不大。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是一把雙刃劍,消化了舊產能過剩矛盾,又將產生新產能過剩的危險性。
股市8月份近乎30%的深度回調,其實已遠遠出離于信貸萎縮引致的流動性恐慌,而是對中國經濟“W”型二次探底的隱憂。相比股市鮮明調整,房地產市場依然高企。如果房地產泡沫還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擴張,那么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的升級之路將更加漫長。
中國經濟復蘇的要務已從“輸血”轉向“造血”。與之相適應的是應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信貸不懼高,怕的是不能根據各行業復蘇的趨勢、進程,更加優化地配置資金。應把寶貴的資金用到真正能夠推動經濟上升的刀刃上,為實體經濟的長期均衡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和收益。
以房地產信貸為例。與火爆的房市保持一致的銀行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的中長期居民貸款激增。7月份,居民貸款繼續大幅攀升,中長期居民貸款新增1887億元,占比高達66.45%。拉動消費固然可喜,但還必須剔除其中的假按揭、二套房等投機因素,否則房市泡沫仍有進一步吹大的風險。(史晨昱 工行總行高級分析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