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喊虧,中石油卻在悶聲發大財,把國產原油賣出了國際價格,本報在7月初的評論《成品油漲價:壟斷暴利的雙簧戲》發表后,被廣泛轉載,并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石油暴利論的討論。
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就成品油價格問題發表談話,專門就此問題做出回應。這位負責人表示,社會上認為國產原油成本低,卻賣出國際水平的高油價是一種誤解。
這位負責人表示,石油是高風險行業,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水平相對國外石油公司并不高。去年因煉油業務整體虧損,兩大公司實現利潤甚至出現負增長。特別指出的是,保障石油供給,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挑戰。中石油、中石化是國有控股企業,擔負著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責任。
這種解釋的第一層意思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兩家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有這樣的壟斷特權,盈利能力卻不如海外同行。發改委只顧自己一時痛快,替石化企業喊窮叫苦,卻未想到國資委的臉往哪擱。兩家超大央企,竟沒有強勁的盈利能力,央企的效率從何談起?國有資產何談保值增值?
第二層意思,中石油、中石化公司利益和國家利益息息相關,所以無論虧損和暴利,公眾都無權評說。但為什么體現國家利益的中石化能出現陳同海、能夠出現造價156萬元的吊燈?我們很想知道,中石化和中石油是國有企業還是官有企業,其巨大的利益是國家利益還是少數實際控制者的利益?
這樣的解釋在邏輯上也充滿了矛盾,中石化和中石油究竟是什么,發改委始終沒有說清楚。第一點,發改委為其盈利低和風險高叫屈,顯然承認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理應多賺錢;第二點發改委又把這兩家企業與國家利益聯系,顯然說明了這兩家是以國家利益第一位的企業。一方面要體現國家利益,一方面要多賺錢,按此邏輯,兩大石油公司豈不成為了替國家從消費者手里賺取暴利的機器?
兩大石油公司肯定不是這樣的賺錢機器,上述負責人表示,為了調節石油行業與非石油行業的利益關系,2006年3月15日國家決定對國產原油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主要用于對種糧農民、林業、漁業、城市公交和農村道路客運等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進行補貼,以及扶持節油和石油替代行業發展等。
據這位負責人表示,據統計,2006~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公司分別累計上繳特別收益金1600億元和530億元左右。
這樣看,石油巨頭們賺取的暴利,相當一部分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如果真的是這樣,石油巨頭縱然有暴利,公眾亦可接受,那么發改委與其反復解釋石油巨頭有無暴利或者暴利合理,不如直接公布這2130億元石油特別收益金的具體去向。暴利用在何處,公眾一目了然,自然緩解對石油暴利之痛,也能讓大家理解,國家發改委作為一個代表公眾利益的國家部委為何頻頻為兩家石油企業說話的初衷了。 (評論員 席梁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