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力拓“間諜門”的反思中,有一個現象引發了學者的深思。在年復一年因為價格而進行的博弈中,為什么有的企業無論價格漲跌都能笑到最后?
“從2002年以來,在與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談判的時候,為什么總是日本的新日鐵(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與淡水河谷率先達成漲價協議?同樣作為需求方,新日鐵為什么不與中國企業聯手爭取一個低價格呢?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白益民首先提出了問題。
今年5月26日,力拓公司發布公告,稱與日本新日鐵公司已達成新財年鐵礦石合同價格降價33%,而中國企業的談判目標是降價40%。在2005年2月22日,新日鐵與巴西淡水河谷單方面率先達成協議,將鐵礦石價格漲幅定為71.5%,隨后新日鐵又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也達成類似協議,之后中國鋼企被迫接受這一價格。至2008年2月18日,新日鐵又與巴西淡水河谷率先達成了漲價65%的協議,最終再次逼迫中國企業接受了巨大的價格升幅。
自1993年底進入三井物產(株)北京事務所工作,白益民在三井物產工作12年,其后專注于日本經濟模式研究,現為中國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著有暢銷書《三井帝國在行動——揭開日本財團的中國布局》。
通過參股在鐵礦石上游進行資源布局的正是三井物產。由于相互持股和共同投資,新日鐵和三井物產是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日本企業同時擁有巴西淡水河谷和力拓的股份,雖然表面上接受了比中國鋼企要價更高的價格,卻可以通過持有的股份對沖這一損失,甚至獲取更大的利益。就是說,鐵礦石價格上漲,擁有巴西淡水河谷股份的三井物產就多賺一些,然后在鐵礦石貿易時讓利給新日鐵。”白益民說,這正是鐵礦石談判中為什么新日鐵總是率先達成漲價協議的原因所在。
根據1981年確定的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每年第四季度開始,由世界主流鐵礦石供應商與其主要客戶進行談判,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他各家談判均要接受。結果不難想見,一旦作為主要談判參與方之一的新日鐵率先接受漲價,中國鋼鐵業只能被迫接受。
在三井物產官方網站上,公開介紹如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就積極地參與投資開發鐵礦石資源,長期以來穩定地供應鐵礦石。2003年收購了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銷售商Vale(舊稱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5%的股份,并且還持續地擴大了與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之間共同合作的鐵礦石事業。基于三井物產擁有權益比例的鐵礦石控股產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年開采權益已超過4000萬噸。”
白益民的研究顯示,自2001年開始,三井物產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終得入股淡水河谷,并派遣業務主管進入了淡水河谷的行政委員會,最終成為該公司事實上的經營決策者。合作中,三井物產還對淡水河谷給予金融援助,在日常工作中,雙方還有著非常密切的人員交流,例如三井物產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戶經理,雙方還建立了情報互換機制。
三井物產對澳大利亞兩家鐵礦石供應商的投資則更早,始于1965年。三井物產與新日鐵、住友金屬工業公司、伊藤忠商事等多家日本企業共同投資了多個鐵礦山,分別與力拓和必和必拓合營。
除三井物產外,日本另外兩家財團住友財團和三菱財團,也和力拓、必和必拓有密切的合作關系。
2002年之前,中國國內自產的鐵礦石基本可以滿足鋼鐵行業的需求,每年只需從國外進口少量的鐵礦石。“那時候賣資源的澳大利亞和巴西得求著中國買,當時的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訪華時都帶著鐵礦石商。”白益民說。情況自2002年以后改變,加入WTO的中國啟動馬力,開始成為全世界生產制造,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飆升。
白益民認為,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固然是價格連續5年飆升397.8%的重要原因,但日本大財團對鐵礦石國際游戲規則的嫻熟操控也在相當大程度上起了助推作用。“如果不理解這種運作,可能視為陰謀,但如果理解了,就是擺在桌面上的‘陽謀’。”他說。當日本財團40年前就開始在全球布局上游資源時,國人還陶醉在“地大物博”的自我宣傳中。“我們不能總是為這種看得見的‘陽謀’交學費,代價太大了”。
“力拓‘間諜門’值得國人反思,我們能從‘陽謀’中學到什么。”白益民說,“5年里中方為購買鐵礦石多支付的7000億元,并不能全部算在商業間諜和‘內鬼’頭上。”(記者 程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