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得到合理疏導 商販不會有礙觀瞻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7月21日全文公布《個體工商戶條例(征求意見稿)》,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無固定經營場所的攤販可以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登記事項不包括經營場所。這意味著,一旦該條例獲得通過,那些流動的馬路攤販也可獲得合法身份,不必整日提心吊膽地與城管部門打游擊了。
“這是一個巨大進步,是對過去生硬、缺乏人性的管理方式的糾錯。”北京憶通律師事務所的李勁松律師今天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崔英杰殺死城管案”曾得到公眾和輿論強烈關注,李勁松正是崔英杰的辯護律師。在代理過程中,他曾專門對馬路攤販的生存狀態做過調研。
按照現行的《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個人或家庭要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必須提供經營場所、字號名稱,否則不予核準登記。這使得那些像崔英杰一樣無力進入市場的馬路攤販只能尋求“地下”生存。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城市的流動攤販不少于3000萬人。
“給予流動攤販合法身份,體現了監管思路從堵到疏的巨大轉變。”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說。他同時兼任中國個體勞動者協會常務理事。
“這些人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具社會危害性。”在李勁松看來,如果輔之以適當的疏導性管理,流動攤販在滿足市民需要、方便消費方面是一種非常好的補充。但城管部門在執法中一律取締,動輒沒收經營工具,端人飯碗,不遵守執法程序、執法生硬粗暴的現象屢屢發生,自然會激化與流動攤販之間的矛盾。
流動攤販的存在合情合理,卻不合法。劉俊海認為,征求意見稿解決了這個矛盾,給流動攤販一個合法的、有保障和受扶助的經營環境,有助于鼓勵弱勢群體自主創業,開創一條通暢的就業渠道,當然也有助于緩解城管部門與流動攤販之間的尖銳矛盾。
不過,劉俊海和李勁松都強調,征求意見稿的規定僅僅為流動攤販的合法經營開了一個口子,要真正實現經營的和諧有序,還需要相關管理部門將思路切實從管理和壓制轉到服務上來。
征求意見稿規定,無固定經營場所的攤販,應當在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指定或者允許的區域內從事經營活動。但征求意見稿對區域如何劃定并沒有明確規定,對流動攤販如何核準經營范圍、是否能在不同的劃定區域間流動、是否需要繳納稅費等也未明確規定。
“千萬不能簡單理解為新建一個市場,將流動攤販遷入了事。”劉俊海對這一條款的具體執行有些擔心。流動攤販絕大多數都是進城務工人員和失業工人,作為弱勢群體,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進入正規市場經營。房租或攤位管理費、市場管理費、工商管理費和各種稅收,對他們而言,是一道難以跨越的準入門檻。
李勁松反對對獲得合法身份的流動攤販收取“地皮費”。“基層管理人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收費,一定要遏制這種借機牟利的沖動。因為流動攤販這個人群的經濟承受能力非常弱。”
“新建一個市場,可能消費者沒有去那里消費的需求和意愿,有什么意義呢?”李勁松認為,在劃定區域時,除非有特別的公共妨害性,否則應以目前自發形成的準交易市場為基礎,尊重社會自發形成的交易地點和交易習慣。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對流動攤販聚集的地方做統計分析,看看哪些地方有條件成為自發市場,在這些地方,哪些時間段可以允許他們擺攤。在允許擺攤的時間段里,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管理,比如車輛限行等。當然,也需要征求附近居民的意見,平衡各方利益。
“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從目前粗放式的簡單管理,轉變為精細、科學的管理和服務。一句話,應該首先將流動攤販作為服務對象,而不是管制對象。”李勁松說。
劉俊海認為,在這一公共職能轉變的過程中,監管執法的重點應回歸本位,重在打擊假冒偽劣、違法違規商品和強買強賣等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利益。“條例規定得也很清楚,能獲得合法身份的前提是從事合法經營,售賣盜版光盤之類的不法經營行為并不在許可范圍內。”
到國外出差,劉俊海經常能看到出售各種特色商品的流動商販。“如果能得到合理疏導,這些商販不僅不會有礙觀瞻,反而是一個城市開放、自信、和諧的體現。”他說。(記者 程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