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民營企業四川騰中重工收購美國通用汽車旗下知名品牌悍馬,這條消息迅速發酵成了這兩天首屈一指的輿論熱點。這樁并購案涉及的資金約在1億到5億美元之間,數額并不算大,卻倍受關注,其中原因正如《華爾街日報》的分析——“指標意義更大”。這個“指標性事件”,把中國企業急切要嘗試的海外并購“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的話題,放大擺在了人們面前。
不能漠視風險搞“投機性并購”
伴隨這樁并購交易的,是各種猜測及其實際前景的不確定性。輿論更多地表達了擔憂的情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余南平一開口就提出質疑:“中國的汽車產業是否已經強大到可以去做海外并購了?根本沒有到這個時候!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教授則明確指出,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而言,汽車產業都已經是一個產能過剩的產業,在這樣的產業里搞并購尤其要慎之又慎。
不惟汽車業,事實上,目前國內很多企業仍舊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分散、集約化程度不高、綜合實力不強,還不具備向海外進軍的能力。在此情況下輕易出海,勝算不大。
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發生以來,“中國企業去海外抄底”的呼聲四起。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史建三提醒道,一定要注意區分“戰略性并購”與“投機性并購”。“投機性并購”僅僅是看并購對象的資產價格便宜就出手,戰略準備不充分,往往風險很大;而“戰略性并購”,因為同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相結合,所以能獲得合適的市場拓展空間。史建三特別提到,國內并購與海外并購的重要差別,是國內并購的法律風險容易控制,而海外并購存在風險不可控的可能,因此,中國的企業如果沒有海外發展經驗,其海外并購的行動很難成功。
產業資本需要金融資本援手
引發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熱議的一大因素,是中國目前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但現實是,一邊是大規模的外匯儲備,一邊是企業的單打獨斗。有數據表明,到2008年末,我國資產結構中對外直接投資只占6%,而儲備資產高達67%。相比之下,日本分別是10%和18%,韓國分別是11%和45%。對中國而言,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并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在已經披露的四川騰中重工并購悍馬的消息中,我們并沒有看到中國的金融資本有哪些作為。
實際上,金融資本在企業的海外并購中,提供資金支持還只是一小部分作用。張暉明教授分析認為:“金融資本的介入,牽涉到對并購行為成功與否的預期,這種對成功概率的判斷可能比單純提供資金更重要,它等于是提供了一個外部的風險評估,判斷的多元化肯定有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所以,哪怕本身資本實力很強的企業,在并購中引入金融資本仍舊是非常有價值的!
歷史反復證明,金融資本往往是引領產業前行的重要力量。余南平研究員認為,這次并購悍馬事件中中國金融資本缺位,恰恰說明,這場并購其實沒能收購到代表產業前行方向的資產。買下“悍馬”這樣的品牌沒有意義,早晚會被淘汰,而被收購方擁有的技術和創新能力才是我們應該看重的。(田曉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