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攥在手里還沒有帶上體溫就花光了。要想攢錢,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源節流”
周六,朋友發工資請吃肯德基,到了店里,從包里翻出一沓優惠券。我心里納悶,她一向“不差錢”,怎么搜集了這么多優惠券。朋友開玩笑說:“現在東西這么貴,能省當然要省了。”
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了0.6%,實現了10個月來首次由負轉正。其中,食品價格上漲3.2%,非食品價格下降0.7%;消費品價格上漲0.9%,服務項目價格下降0.4%。在11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漲幅最大,比10月份1.6%的增幅擴大了一倍。
大蒜上漲40多倍并且還在漲,大蔥不甘寂寞開始暴漲,白酒也湊熱鬧要漲價。水、電、氣、煤、供熱、成品油等都已經漲價,據說還不到位。“漲聲一片”的環境下,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哪些影響?
在北京東四環外的某個菜市場,記者看到每斤2.5元的豆角擺上沒一會就被買菜的人搶光,一位賣菜的師傅說:“現在不買年底還要漲價。”市場門口,賣涼皮的師傅因為黃瓜每斤漲了1.4元,達到3元,只好改放豆芽。
除了蔬菜漲價明顯外,魯花、金龍魚、福臨門等幾大品牌在這個月初幾乎同時宣布上調大豆油、菜籽油等食用油價格。周末下午5點,記者在某超市看到,上周購買的花生調和油已由37.9元漲到了39.9元。
“囤油”成了很多工薪階層的選擇。陳小姐的購物車里除了兩袋米,一袋面以外,就是四桶油。她說:“眼看著物價一個勁兒地漲,還是提前儲備一些。雖然省不了多少錢,但積少成多,反正這些東西存著也壞不了。”
另一對小夫妻則比較坦然,“就算已經到了通貨膨脹階段,該花錢的還是要花,搶購沒什么意思,超市總不至于斷貨。”
售貨員告訴記者:“最近兩周購買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的人多了起來,每天添貨的次數比以往多了近一倍。”她說,上周有一位老人在食用油貨架前足足比較了半個小時,才決定買一桶油,而昨天一下子又買了兩桶。
好在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食用油原料和成品庫存充足,供應有保證,未來食用油價格會在目前的價位上波動,但幅度不會太大。
通貨膨脹預期加大的背景之下,人們似乎更深刻地體會到:錢是一點點“摳”出來的。
今年25歲的陳維維,在一家化妝品店做店長,男朋友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倆人平均每月收入有7000元左右,上個月除了各項消費外剩余僅1000元。
“上個月我們還沒有添置衣服,再這么下去,想買房子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她說。不過,當店長的陳維維很善于精打細算,“各種東西的價格都在漲,100元攥在手里還沒有帶上體溫就花光了。要想攢錢,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源節流。”
她決定每天下班后,利用19點到22點的時間在小區門口擺攤賣手套、襪子等保暖用品。“我有一個朋友已經在擺攤了。我算了一下,如果生意好的話,每月可以解決半個月的伙食費,即使差的話也可以解決水電費。”而這就意味著她每天要在零下幾攝氏度的氣溫下兼職3個鐘頭。
說到“節流”,她更有一套自己的計劃:下班后去超市,“淘”些便宜處理的蔬菜和水果;早起10分鐘,能坐公交車就不坐地鐵上班;讓男友逐步戒掉抽煙的壞習慣,而自己不吃零食。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上周我倆吃火鍋都沒買牛肉片,用豬肉代替的。一周下來,確實省了100多元。”
在她隨身攜帶的“家庭理財小冊子”上,寫著近期的目標:月余2500元~3500元。而12月17日的消費是“午餐6元,晚餐3.4元,總計9.4元”。這是上周花費最少的一天。(記者 蔣菡 實習生 李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