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動蕩,從股市上撤出來的資金似乎更需要一個安全的去向。以往,短期保本型理財產品絕對是投資者的首選。但記者昨日對多家銀行調查后發現,短期保本型理財新品變得鳳毛麟角,有些銀行這款產品已經消失。
“我們很長時間沒有發行短期保本理財產品了。”昨日,某國有大型銀行客服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過他也透露,雖然沒有保本型理財產品,但是有幾款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例如該行目前正在推廣的系列短期理財產品,其中包括1周期、2周期以及1個月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分別為1.6%、1.62%和1.8%。
“從我們的角度看,銀行產品當然是越豐富越好,但監管層近來有一個規定:凡是理財期限與銀行存款期限相當、收益率卻高于存款利率的產品,一律不發,以免和銀行存款形成惡性競爭。”某股份制銀行北京東直門支行人士這樣解釋。據該人士稱,在這一規定下,銀行發保本型理財產品就必須避開央行存款的分檔,只能發行1個月、2個月期理財產品,還必須控制收益水平。不過,記者在銀監會公開信息中,并未找到叫停短期保本型理財產品的通知。
在銀監會今年7月發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規范細則》中,規定商業銀行僅可向有投資經驗客戶發售理財產品,起點銷售金額不得低于10萬元人民幣,且不得向無投資經驗客戶發售。銀監會除叫停涉股類產品外,并沒有對其他產品研發進行限制。
“就算銀監會沒有規定,銀行在年底也不會發這樣的產品,銀行都要擴充存款數量,為的是讓年報變得‘漂亮’些,所以現在我們的重心就是保證存款數量,任何產品都不能分流存款。”對此,某銀行人士表示。
“假設市場上還有保本產品,也應該是有選擇性的,純粹的保本產品從理論上講根本不存在。”對于上述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他認為,銀行應該重新梳理一下保本產品的定義。“以往保本的主要是信貸類產品,也就是企業通過銀行向投資者發行的債券,這類產品原來由銀行進行擔保,但現在銀監會不允許銀行給自己的產品做擔保,也就說明信貸類產品同樣存在高風險,如果到期企業無法還本付息,投資者仍然會受到損失。”郭田勇表示。
另據記者了解,由于內資銀行此類產品缺席,外資行有條件保本產品日前熱發。例如恒生銀行近來推出兩款保證90%本金的理財產品,東亞銀行也有類似的產品出售。(記者 崔呂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