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股市又一次經歷了大跌行情,在行情看似企穩的時候,大盤又一次無情地打擊了神經脆弱的投資者們,之后股市何去何從將成為投資者急于探尋的答案。其實早在3400點大跌之后,就已經有部分投資者退出了二級市場,轉戰一級市場申購新股或投資理財產品以獲取穩健收益。而從目前來看,這一舉動無疑是明智的穩健投資思路,在這個時刻,銀行也配合投資者的需求,推出了相適應的銀行理財產品——周末理財產品。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超短期理財產品較多,多家國內商業銀行都持續滾動推出7天或者更短期限的理財產品,如上海銀行的利生利產品,期限分為1天和7天,年利率分別為0.81%和1.35%,起存額為5萬元,復利計息。而專門針對周末理財的產品在市場上卻是不多,僅有中國銀行推出的周末理財產品系列,該款產品自9月推出以來到目前為止一共推出過3期,其投資收益起算日為每周最后一個工作日,到期日為下一周第一個工作日,投資期限跨越周末(包括含節假日的長周末),100%本金保證且收益穩定可靠,可有效提高投資者短期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具體操作上,穩健型投資者可以采取周中參與新股申購,待資金解凍后,選擇超短期理財產品或是周末理財產品進行投資,使得收益最大化。而對于激進型投資者來說,周末理財產品也是擴大資金收益率的良好理財工具,投資者可以在周五將剩余資金購買周末理財產品,在周一贖回后繼續進行投資活動。
可以預期的是,當市場上風險逐步提升的時候,類似周末理財產品為投資者提供資金避險的工具產品將會越來越多,當然這類產品的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風險控制,還能為投資者獲取穩健的超額收益,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商品投資
外資行掛鉤類產品百花齊放
目前在相對樂觀的全球經濟復蘇預期下,黃金和石油價格帶動了資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回升。不少國際機構預測,通脹有可能在明年初重新在全球范圍內出現,而提前布局商品市場以抵御通脹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一大熱點。
眼下投資商品市場有多種渠道,直接投資商品期貨是最直接也是風險最大的方式;購買保值商品現貨,如黃金,手續較為繁瑣,收藏起來也不容易,保存成本較高;而通過銀行理財產品掛鉤投資商品則是比較適合穩健型投資者的一種方法。
現在國內掛鉤型理財產品市場基本由外資銀行掌握,產品發行集中在星展銀行、荷蘭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外資銀行上,他們所推出的掛鉤標的也較為多樣化,可以滿足投資者的不同需求,如掛鉤現貨銅、原油以及大豆,當然最多的理財產品還是掛鉤于黃金價格,例如荷蘭銀行推出“雙區間觸發”黃金掛鉤結構性投資第二期產品,投資期限為6個月,最高理論年收益率可達8%。這類產品一般都可以做到全部或部分保本,使得投資者可以降低一些投資風險,穩健抵御通脹。
而中資銀行在研發掛鉤型產品的進度上則有一些緩慢,市場上比較少有中資銀行推出的商品掛鉤類產品,說明對于國際市場的研判和掌控方面,中資銀行仍在經驗上有所欠缺。但同時,中資銀行也在努力地通過建設投資平臺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商品的渠道,如光大銀行日前推出的“點金通”個人黃金代理業務,以實物黃金作為支撐,依托上海黃金交易所交易平臺,接受個人客戶的委托,代理其在交易所系統進行個人實物黃金業務的買賣、資金清算和實物交割等業務。
市場動向
私人銀行理財面臨考驗
在今年6月1日政策開閘后,基金公司被允許開展“一對多”業務,投資門檻被大幅下降到100萬元,這吸引了不少資金雄厚的個人投資者對基金一對多產品的興趣。到目前為止,一對多理財產品銷售火熱,多只產品僅用時一天就已賣完。隨著此類產品的不斷推出,可以預見,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或將遭遇不小的挑戰。
銀行所面對的挑戰是來自兩個方面的,一是在今年早些時候銀監會對于銀行參與二級市場投資就做出了一些限制,導致銀行不能對普通投資者發售投資二級市場的理財產品,而僅能對私人銀行客戶銷售私募基金類的理財產品;二是在基金專戶一對多產品推出后,私人銀行業務又勢必將遭遇到不小沖擊。那么是否基金一對多產品就能全面超越私人銀行理財產品呢?答案是否定的。
先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上來看,這兩類產品之間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基金一對多產品一般每年僅開放申購贖回一次,其流動性不如私募基金產品;銀行對于私募基金產品的處理上較為保守。 ( 顧少華 于葉陽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