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金“一對多”業務正式放行日益臨近,高端財富市場的競爭正進入白熱化階段。業內人士指出,針對高凈值人群的爭奪戰正在各家金融機構之間展開,未來市場上除了涌現出更多的同質化產品外,投資者也可能從機構間的競爭“漁利”,坐享更低的投資成本。
競爭白熱化
據記者了解,基金“一對多”業務的開閘,掀起了高端理財市場的軒然大波。由于針對的多是投資金額在100萬以上的高端人群,此前開展了相關業務的機構都感到了一定的壓力,并在積極研發新產品以應對“一對多”。
面對基金“一對多”的競爭,作為市場上的熱銷產品,PE產品正被各家私人銀行加緊研發,以期在未來發售與基金的“一對多”抗衡。比如此前PE產品的發行大戶招行,建行等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年內仍將繼續推出新的股權投資或PE類產品。
而為了應對挑戰,券商也正欲通過創新產品來留住“老客戶”的資金。據報道,目前券商正準備推以100萬元以上資金客戶為目標的“小集合”,并發行PE(股權投資)集合理財產品,來應對基金“一對多”業務帶來的挑戰。
作為傳統針對高端理財客戶的私募渠道,目前卻因為基金“一對多”業務的開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前為了打擊多頭開戶打新股的行為,中登公司暫停了信托公司開立新的賬戶,而陽光私募均是通過信托平臺進行操作的,受到暫停開戶的拖累,近期陽光私募已無法發行新的產品。”普益財富研究員趙楊指出,雖然其表示基金“一對多”業務短期內對陽光私募或許無法造成巨大的沖擊,“但眼下其開戶上的‘短板’確實對‘一對多’是個利好。”
產品日趨同質化
“看一下現在市場上針對高端客戶的產品,可以發現其同質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某股份制銀行的一位產品經理如此表示。他指出,從目前基金公司透露出的產品設計信息看,“一對多”業務將一改以往公募基金相對重視排名的操作方式,而更加注重絕對收益,與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和陽光私募的操作理念更加接近。不僅如此,各家機構除了在業務上的競爭外,相互之間聯手推出的產品也從渠道上將產品進行融合,使得市場上有了更多“類似”的面孔。
以光大銀行近期發行的創新型產品“陽光私募基金寶”為例,就可以明顯尋覓到其中的“私募”蹤跡。據光大銀行上海分行零售部總經理助理徐欣介紹,該產品是光大聯手北京星石、上海尚雅、深圳民森、上海從容、上海涌金等5家私募基金公司推出的針對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這個產品除了保持私募一貫的追求絕對收益的操作理念外,還引入了PK機制來激勵各私募基金取得好業績。”據了解,產品將根據各私募基金的投資運作情況、不同時期的市場特征、產品的申購贖回情況在各私募基金間進行資金的配置調整,另一方面對長期管理能力較差的私募基金公司進行更換,并不斷尋找新的管理能力較強的私募基金公司納入產品的投資運作。“這和私募目前的市場環境非常相似,優勝劣汰十分明顯,業績差的公司和私募基金經理基本上就沒有市場了。”
投資者或可坐收“漁翁之利”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高端理財市場上競爭的核心,其實并不是此前大眾以為的產品資源,而是客戶資源。因此在這場競爭中,原來擁有大量高端客戶的銀行和券商成了最有主動權的機構。
“在基金開展‘一對多’業務后,券商的客戶資源因為其投資習慣的特殊性,被分流的可能性更小。因此銀行將成為這場競爭中的主導力量。”上述產品經理分析道。
故而未來的高端市場上,因為銀行擁有核心的客戶資源,所以在管理費、業績提成等方面更有話語權,“相對而言,即便是高端投資者,他們面對基金公司、私募等機構的時候,無法享有議價能力,很多時候仍處于弱勢。”徐欣表示,但未來這一趨勢將會得到改變,銀行一旦決定聯合其他金融機構推出相關產品時,因為其自身擁有巨大的資金量,(此次“陽光私募基金寶”計劃募集50億元)可以從管理費、申贖費等方面爭取到更低的成本,一方面以增加自身產品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還可以讓投資者坐收機構競爭的“漁翁之利”。( 金蘋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