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易非 深圳報道 部分市場人士把基金股票高倉位作為市場見頂的風向標,他們認為基金股票倉位接近88%時說明基金手上已沒有多少資金來推動市場了。但一些分析師表示,不能把基金股票高倉位與市場見頂聯系起來。漫畫合成 尹建
張先生很幸運,他在11月24日的大跌前果斷清倉。“當時看到報道說基金股票倉位已接近88%的歷史高位,由此判斷基金手上已沒有多少資金來推動市場了。”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市場投資者像這位張先生一樣,把基金股票高倉位作為市場見頂的風向標,從“11·24”大跌來看,這種減倉也確實收到了一定效果。
88%是基金歷史上最高的平均股票倉位。但它真的已成為市場見頂的“魔咒”嗎?國信證券楊濤、招商證券王丹妮等多位分析師對此均表示,“不能把股票高倉位與市場見頂聯系起來。”
“高倉位魔咒”再現
今年以來,這種基金倉位“88%魔咒”已應驗了二次,分別是“7·29”和“11·24”的兩次大跌。
按照東方證券的數據監測,在7月29日的大跌以前,股票型基金平均股票倉位在88%附近,混合型基金的倉位接近80%。按照渤海證券的倉位監測,當時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為86%,亦接近88%這一相對較高的股票倉位。在“7·29”的這次下跌中,上證綜指從當時的3478點的最高點一路下挫至2639點,跌幅近乎千點,很多股票包括基金的重倉股從最高點算下來的跌幅達到40%。
而在“11·24”下跌前,基金的股票倉位再度逼近88%的高點。渤海證券的倉位監測顯示,在11月20日左右,偏股型開放式基金的平均倉位為84.34%,其中股票型平均倉位為88.97%,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8.47%。同時期的東方證券監測顯示,當時從絕對的倉位角度來看,基金平均倉位水平已提升到較高水平,開放式主動投資股票型基金的倉位已達84.43%。這次下跌同樣讓人刻骨銘心,上證綜指在四個交易日里下挫近300點。
對于基金倉位“88%魔咒”,招商證券分析師王丹妮分析,“投資者可能從這種高倉位判斷市場最大的主力手上已沒有多少‘子彈’了,所以判斷市場會下跌。”她不太相信這種看起來非常簡單的推測,“市場下跌應該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吧!”
國信證券基金分析師楊濤一直堅持對基金倉位的跟蹤分析,他更不認同這種“88%魔咒”。“今年6月30日那天的基金股票倉位最高,但7月份卻是大漲的局面。”
有基金經理分析,上述兩次下跌某種程度上近乎巧合。上一次是擔心流動性收緊、經濟有可能二次探底,這一次是擔心明年有關方面會嚴格控制通脹,而且“迪拜事件”對市場也有沖擊。“11月24日那天是B股開跌說明可能有熱錢已經知道迪拜事件,從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但是,部分市場人士相當相信這種風向標的作用。上述的張先生分析說,無論是基金主動提高股票倉位,還是基金因贖回增加被動提高股票倉位,總之是基金手上的子彈已經不太多,加上基金的資產配置趨于同質化,在市場無力上場的情況下,只要有風吹草動,部分基金一定會減倉,從而導致市場下跌的羊群效應,“沒有迪拜事件也會有別的導火索導致市場下跌。”
“88%魔咒”能否破除
11月30日,股市的百點長陽再度激發了市場人氣,市場出現普漲格局,食品飲料、家用電器、交運設備、商業貿易等前期漲幅較好的業績確定性品種漲幅居前,煤炭板塊也表現突出。但在基金倉位仍然較高的背景下,市場究竟能漲多高呢?
多位基金投資人士表示,不會太在意“88%魔咒”,他們最關心的是經濟基本面,只要宏觀經濟向好,市場就會持續上漲。
“前期的市場調整有內生性的需求,但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則是直接的催化劑。”融通基金投資人士認為,隨著明年政策的基本定調,在政策面的爭論獲得階段性的平息之后,市場反彈在情理之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市場對政策的憂慮降低,這一點對市場構成基本支撐。”
大成基金投資人士表示,“迪拜事件”的影響更多體現在短期內,中國股市的大趨勢不會為此改變。他們認為,全球各國應對危機的能力都在增強,經濟發生持續性衰退的最關鍵因素是通縮,目前全球各國都在聯合起來抵御通縮的威脅,而只要沒發生通縮,全球經濟即使有波動,也是在增長基礎上的波動。
更多的投資人士表示,基金競爭不是靠倉位,而是要依靠投資品種的選擇。鵬華中國50的基金經理黃鑫表示,“如果基金的投資品種選擇得好,股票倉位低十幾個點也沒關系。”長期分析基金的兵器財務公司投資人員翁開松說:“接下來指數可能沒有大的風險,也沒有大的機會,基金投資要成功更多地要靠持股結構。”或許,避開同質化的配置正是市場戰勝“88%魔咒”的有效方法。
此外,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市場打破“88%魔咒”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斷有新資金涌入,消除基金缺少子彈之困。有消息稱,近期基金發行逐漸火熱,其中于11月27日結束募集的易方達深證100ETF聯接基金募資額達190.68億元,成為當前規模最大的ETF聯接基金。南方深成ETF聯接基金近期將結束發行,博時上證超大盤ETF及聯接基金將于近期發行。(易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