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在幾個月前,全球還對中國經濟乃至資產市場信心滿滿,溢美之詞充斥海外媒體。然而,進入新年以來,海外輿論卻“一邊倒”,對去年中國信貸激增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特別是銀行業信用風險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隱性債務風險憂心忡忡。3月18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標準普爾大中華區資深董事、企業及金融機構信用分析師曾怡景表示,盡管不良貸款和其他問題貸款可能急劇上升將是未來幾年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但該行業將繼續擁有非常良好的盈利能力、合理的不良貸款比例,并有充足的資本將壞賬保持在可控水平。此前摩根士丹利中國策略師婁剛和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也對記者闡述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即使中國銀行業的信用風險上升也不會導致大的系統性風險。
中外經驗表明,伴隨著貸款高速增長現象的是此后幾年不良貸款的大幅反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貸款增幅達到創紀錄的30%,今年頭兩個月新增貸款已經達到2.1萬億元,增幅接近5%。那么,中國銀行業是否可以承受上述后果呢?對此問題,標準普爾公司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據該公司3月18日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在不良貸款和其他問題貸款增加之時,中國銀行業有足夠的財力去抵御預期中的盈利壓力。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曾怡景解釋道,得出上述結論的假設基于中國政府將繼續循序漸進地采取行政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以降低貸款增速這一預期。雖然風險更大、更突然的政策轉變可能導致銀行業的問題更加嚴重,但這并非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一種情況。
根據上述報告,如果不考慮可能的政府支持,去年舉債為公共建設項目融資的部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可能導致相當數量的不良貸款和其他問題貸款,可能導致未來幾年銀行業不良貸款比率上升4至6個百分點,還有一部分壞賬或許來自于某些近幾年大量舉債的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盡管如此,曾怡景仍預計未來兩年中國不良貸款和其他問題貸款比率仍將低于10%,并稱信用風險不會對中國各大銀行的評級產生什么重大改變,現有評級包含了經濟的波動。
“不良貸款和其他問題貸款有可能上升將是在未來幾年銀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我們認為該行業將有能力消化和承受這種風險。首先,銀行的財務實力已經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資本金、盈利能力、不良貸款比率都處于比較合理和良好的狀態。另外,其他因素如監管機構的政策也增加了銀行應對信用風險的空間。”曾怡景說。事實上,最近監管當局已經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要求銀行增加呆賬準備金和資本金。
當然,規模不同的金融機構未來面臨的信用風險也有差異。曾怡景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說,規模較小的機構,主要是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和其他基層金融機構,將可能面臨比那些已經進行過重大改革的大銀行更大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貸款對象不同。“大銀行的議價能力和選擇項目的能力更強,貸款質量更高;而小銀行因地域性局限,可能會更多地配合地方政府的貸款需求,貸款質量則差一些。”
親歷了本輪危機的海外媒體往往把資產價格和金融體系聯系在一起看待,他們認為,資產價格一旦下跌,金融機構必將遭受很大沖擊。按照這個邏輯,中國房地產業出現了泡沫,泡沫破滅銀行就受影響,從而會導致信貸乃至經濟下滑。婁剛認為這是非常簡單甚至粗糙的邏輯,是很多國外媒體在分析這一問題時所犯的普遍錯誤。他對記者表示,這一邏輯在美國是成立的。該國的經濟模式是以信貸為核心的,資產價格的下跌會嚴重沖擊銀行業資產質量和信貸增長,從而導致信用危機。而中國的情況則不同。盡管銀行業正面臨著一些風險,但由于房地產等資產的流動性較差,且缺乏像抵押支持債券這樣的證券化產品以及衍生產品,即使這些風險真的會出現,國有銀行也不會不放貸款,更不會像美國一樣造成全球性危機。
“這個概率是零”,婁剛強調說。“我們相信未來銀行業的風險和問題會逐漸顯現,但把這個問題放大到中國經濟也會因此出問題,我是不同意的。”婁剛如是說。
李晶則進一步表示,過度舉債和按揭證券化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而中國則并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
展望未來,李晶預計,雖然中國少數地方政府可能會難以償還債務,但大部分公共行業債務風險將不如投資者預期的那么嚴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0年中國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將達到22%,而美國和日本則分別高達94%和227%。即使計入一些關于地方政府債務的悲觀論點的估計,這個比率也只是上升到占2010年GDP預測值約51%。(袁蓉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