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普遍在8月份進行了減倉,以防御的心態度過了8、9月份。對于四季度,諸多基金認為,不必過分悲觀,市場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企業業績回升預期的兌現緩慢上漲,有明確業績保障并能受益經濟復蘇的企業會重新受到青睞,四季度更可能是一個優選個股的時間窗口。
三季度紛紛減倉
從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部分基金早在6、7月份即開始減倉,調整持倉結構,偏向消費、醫藥等持續穩定增長的行業,以防御的姿態進入8月。事實證明,雖然度過了一陣難熬的日子,但是這些基金8月份以來的業績表現補償了他們所曾承受的壓力。
不過,更多基金是在8月份市場開始顯露出明顯的調整跡象后,才開始大幅度減倉,到8月中下旬基金的股票倉位普遍已降至80%以下。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出具的報告稱,8月份隨著市場的調整,基金開始主動減倉,各類型基金股票倉位均有較為顯著的下降。據德圣測算,8月末,可比的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0.4%,相比7月30日大幅下降7.2個百分點;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4.68%,比一個月前大幅下降7.6個百分點。不過,從整體上來看,基金平均倉位仍處高位。
在下跌市道中,一些防御類行業個股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重新獲得了市場的追捧。金融、煤炭、鋼鐵、房地產、有色的跌幅領先其他板塊。Wind數據顯示,從8月4日調整起一個月,申萬鋼鐵行業指數跌幅高達34.34%,煤炭下跌28.51%,有色下跌24.74%,跌幅遠超大盤;而生物醫藥、食品飲料分別僅下跌2.24%、7.32%。
雖然機構實施了大幅度減倉,但對宏觀經濟和A股中期向上的信心并沒有磨滅。“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減到75%不再繼續往下減的原因。”一位基金經理介紹說,“我不知道底在哪里,但在目前這個位置上,還是想保留一定的倉位。”他認為,退潮是暫時的,下跌給繼續上漲騰出了空間。
國泰基金指出,對于下階段行情不必過分悲觀,由于7月份宏觀數據不如預期,曾經一度讓市場開始懷疑基本面發生變化,但是中國經濟基礎并沒有出現轉折,只是股市自去年年底以來的快速上漲反映了太多的經濟復蘇期望的判斷,需要回調等待業績兌現,因此沒有理由過分悲觀。
四季度震蕩筑底
對于四季度行情,匯豐晉信基金公司指出,從節前最后幾個交易日的盤面來看,市場觀望氛圍很濃,市場成交量不斷走低。近期市場的調整,主要是擔心太多新股的涌現將影響到二級市場的資金流入,不斷擴容的壓力使得投資者對于流動性的擔憂不斷增加。
從資金面上來看,申萬巴黎基金認為,隨著10月份解禁高峰的到來,再融資、新股IPO發行節奏的加快,大小非減持的加速以及創業板的批量發行,日益緊張的資金面已經難以推動股市繼續上漲。
匯豐晉信認為,市場目前正處于驅動因素轉換的弱勢平衡期間,短期內或許還會有一些震蕩出現,但是隨著出口增速從低點不斷回升,經濟增長結構緩慢地向消費拉動轉變,未來的企業盈利增長狀況會好于目前的市場預期,市場的反應也會慢慢轉向積極。四季度市場仍將保持活躍,震蕩筑底的可能性較大。
申萬巴黎基金進一步指出,等到9、10月份或者更多經濟數據出臺,將逐漸打消投資者的憂慮。在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有望繼續維持穩步回升,那么市場的估值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市場長期向上的大趨勢仍在。
中海基金預測,全年指數波動的最悲觀情形對應的指數為2000-2300點,樂觀的對應指數為3200-3500點,預計四季度指數在此區間波動。
關注出口和消費
具體到投資策略上,匯豐晉信建議,四季度的投資策略主要關注出口和消費兩條投資主線。由于前三季度市場向好主要是流動性驅動,同時輔以經濟復蘇的預期,估值提升和主題挖掘是前期市場的主要熱點。但是,伴隨著企業盈利重新步入增長軌道,市場關注的焦點將重新回歸到那些有實質性盈利增長驅動,并且估值合理的行業和上市公司上來。建議四季度重點關注企業盈利階段性提升機會。具體到行業投資機會,伴隨著歐美等國進入經濟回升的補庫存階段,中國出口將進入階段性回升階段,這將給優勢出口企業帶來階段性投資機會。考慮到可能繼續出臺的消費刺激政策,消費將溫和復蘇,消費品行業也值得重點關注。
國泰基金也建議,行業選擇上偏向于受益出口復蘇的行業,原因在于內需短時間內難以出現爆發性增長,而出口的復蘇是比較明確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泰基金建議四季度在風格配置上偏向小盤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中小板綜指自創立以來,經歷了5次相對于上證綜指的明顯上漲,從這5次上漲分析來看,中小板跑贏上證綜指的時間幾乎都集中于年末到年初的區間內,這也許與年末中小板高送配的傳統有關;其次,由于中小盤股位于末端的產業鏈位置,以及周期性行業的缺失,決定了中小板公司的成長性比較穩定,盡管根據2008年年報,中小板公司穩定的成長性也急劇下滑,但是仍然優于上市公司整體,并且復蘇速度也快于上市公司整體;此外,通過對市場的觀察,未來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流入,而大盤股的推動需要巨量資金,從當前的時點來看,這種條件可能尚不具備。(徐國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