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 中新社發 王辰 攝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孫自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胡鞍鋼教授二十五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時期(二○一一年-二○一五年),在全球氣候變化及綠色工業革命背景下,基于科學發展觀,中國“十二五”規劃應以“綠色發展”為關鍵詞,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建設綠色中國,促進綠色文明,從而成為中國首個綠色發展規劃。
中國傳統發展模式也對全球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形成巨大挑戰,因此,“不斷創新綠色發展模式,既是中國科學發展必選之路,也是中國和平崛起必經之路”。胡鞍鋼稱,綠色發展是對科學發展理念的延展和深化,它是二十一世紀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具體表現為低消耗、低排放、生態資本不斷增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本質上是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
綠色發展包括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實施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戰略等五方面戰略內涵,“十二五”期間,中國應該進一步淡化和縮小經濟指標,進一步強化和增加綠色發展指標,建立綠色發展政績考核體系。
胡鞍鋼提出,中國由“加快發展”向“科學發展”轉變大體需要花十五年時間(三個五年規劃),即“十一五”初步納入科學發展軌道、“十二五”基本納入科學發展軌道、“十三五”全面實現科學發展軌道。由此不難看出,“十二五”是中國向科學發展模式轉變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推行綠色發展,將推動中國率先實現二○一五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這位國情專家指出,“十二五”時期的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經濟上,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政治上,國際格局大變動、大調整,全球公共治理問題凸顯;生態上,氣候變化成為最突出的挑戰;安全上,非傳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科技上,綠色工業革命成為潮流。這一時期,中國將明顯縮小與美國之間的綜合國力差距,成為主要指標居世界第二位的新興強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將愈來愈大。他說,中國對此要有清醒認識并準確定位,從配置國內資源轉變為配置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從國際事務的被領導者轉變為領導者,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化規則的參與制定者,從西方文化的接受者轉變為多元文化的創新者。(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